大概是因为阅片量(尤其是伊朗电影阅片量)少的问题,很少看到一部伊朗电影像《一次别离》那样把镜头对准了中产阶级。当然,贫富差距仍是电影中挥之不去的主题。
尽管导演往电影中塞进了很多个主题,民族的、社会的、宗教的,但整部片子仅仅围绕着一宗雇佣纠纷展开,可谓是从家长里短聊到了家国天下。
《一次别离》里,藏着许多细节,这些细节也同样秉承着以小见大的理念,并且一个细节往往能起到双重甚至多重的作用。
在一部题材偏现实,以手持中景镜头居多的电影中,这种技巧似乎找到了适合自己滋生的土壤,有事半功倍之效。
蕾拉·哈塔米 饰 西敏电影中有一段是讲纳德带着女儿特梅去加油站给汽车加油。特梅付钱后,纳德发现工作人员没有找钱。
特梅解释那是给他的小费,由于刚才是梅特自己拿油枪加的油,纳德认为那个人没有工作,不应该得到小费。
于是纳德不顾身后的司机已经等候多时,即使在遭受他们疯狂按喇叭的情况下,仍坚持拿回该找的钱。
这一段通过加油一件小事,将纳德的人物性格勾勒了出来。如同小说中仅用几句简单的描述,辞藻还不一定很华丽,就让人物跃然纸上。
纳德锱铢必较,认为自己不该付的钱,哪怕对自己来说仅是九牛一毛,他也不会妥协。这为后面他不愿意息事宁人,坚持抗争到底做了很好的铺垫。
佩曼·莫阿迪 饰 纳德不过,这一段的铺垫作用还没有到此结束,特梅要回钱之后,纳德马上把钱给了特梅,作为额外的零用钱,铺垫了这个家庭中,父女关系比母女关系相对要和睦一些。
在后面的故事中,我们都能看到纳德袒护女儿,不过每次女儿质疑他的时候,比如女儿揭穿了他隐瞒自己知道瑞茨怀孕的事实后,纳德对女儿说,如果她让自己去坦白,他马上照办。
这么做,可以理解为纳德把女儿放在一个很重要的位置,非常看重她的意见。可是客观上,又把事件的决定权丢给了自己的女儿,使她陷入情感与道德对立的矛盾之中。
萨瑞·巴亚特 饰 瑞茨巴别塔的故事里,人类建造了一个几能通天的高塔,也因此减少了对上帝的敬畏之心,于是上帝让他们拥有不同的语言,使得建塔者们因为语言不通而四分五裂。
《一次别离》中的人说着同样的语言,可每个人之间都存在隔阂,无法调和矛盾,反而因为语言产生暴力与罪恶。
这样的千古难题,像纳德把责任转嫁给女儿那样,一代一代传下来,至今无解。即便是亲密如夫妻,当纳德与西敏之间的裂缝出现时,稍不留神就会迅速演化成峡谷。
电影最后,纳德和西敏已经离婚,两人在法庭外等候女儿决定以后跟谁一起生活。等候的过程让他们感到煎熬,导演更狠的是,他用了一个2分多钟的长镜头,把观众也丢进锅里一起煎熬。
结尾长镜头镜头中纳德和西敏分居画面两侧,中间用一条过道将两人隔离,甚至还设计了一扇门挡在西敏前面,使得画面无论从平面视角还是纵深视角,两人之间都有一道鸿沟。
然而导演觉得还不够,他甚至在出字幕的时候也不切掉镜头进入黑屏,而是任由字幕像河流一样,再次将两人分开,全程一句台词都没有,真是“人狠话不多”。
即便语言相同,在通天之塔上还横着一道道因为贫富差距、信仰崩塌、思想隔阂产生的沟壑。通天之路,道阻且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