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林下阁随记

一
吴非老师在《粗鄙的利己主义》一文中提出一个教育新概念:“含人量。”就是评价学校应该看一个学校培养出的学生中有多少真正的人,看学生的人性含量,而不是升学率。
他认为,评价教育的标准应该是“含人量”,而不是“含金量”;不是考分,不是北清人数。他说:“高分低能已是一种病,而高分非人正在逼近这个时代。”
他认为,只有关注“含人量”才有资格谈“教育品质”;只有超越应试,才能谈教育理念。

二
很怕太多人在一起的聚会聊天,尤其是不熟悉的人,因为越是人多的社交场合,人与人之间越是不可能产生真正的交流。
人的职业不同,身份地位不同,性别不同,文化水平不同,知识信息不对称,更重要的是人和人的观念水位不同,价值观也会有很大差异,这就注定了对一些事情会有不同的看法,有时候免不了争论。
在一个正常社会,争论是好的,观点不同没有什么,争论的结果是:两个人会产生三个大脑。但在一个畸形的社会中,常见的情况是,争论变成了发泄,变成了征服,变成的站队,最后谁也说服不了谁,反倒搞坏了关系,搞远了内心的距离。
事实上,人仅仅通过语言交流是不够的,需要内心的温热,更需要活在某种文明之中。

三
意义是我们对宇宙的省思觉解,是上天赋予人生的一种使命,是内心深处的一种召唤。如果生命没有意义,意味着周围的一切存在也没有意义,反之,如果把周围的一切存在看成是有意义的,那么自己的存在才会产生意义。
意义与心理有关,与时空有关,与信仰有关,因为人不知道来路和归途。

四
为什么谎言那么嚣张,而真理却像一个做错事的孩子?
因为谎言僭越真理坐上了宝座,必须让真理臣服。即便这样,真理也是可畏的,因为祂是谎言的克星,可以转变社会意识,更新观念,由此创造另一个社会。
人的可悲在于,为了维持可怜的生存而选择对谎言熟视无睹甚至同流合污,不敢活在真实中,更不可能大胆去追求真理,在良心法则与现实法则的较量中首先放弃良心法则,那是现实逼迫的结果。
诗人戈麦在自杀前留言说:活着,就得学会忍受,你得学会忍受真理像娼妓的褥子一样乌黑。
他说的是“忍耐”,但他没有忍下去就走了。其实还有一种重要能力,就是“等待”,充满希望、怀揣信仰地“等待”。
中国作家阎连科在获得捷克世界文学
一等奖获奖感言中说:“最大的黑暗
是人们对黑暗的适应;最可怕的黑暗
是人们在黑暗中对光明的冷漠和淡忘。”
黑格尔当年感叹:中国是一块未被人类的精神之光照亮的地方。根本原因在于,人们不明白真理,并以远离真理为聪明。

五
对一个心存敬畏的人来说,他所敬畏的神秘客体必然超越了善与恶的范畴,不是人有限的理性可以明白的,它使人敬畏而又渴慕。
从人性讲,越是敬畏的往往越是渴慕。莎士比亚说:“唯有它的存在使我惴惴不安。”

六
有一种社会,可以概括为“湿地社会”,它表面绿意盎然、鲜花盛开,一幅充满希望的样子。
实际上,它除了给牛羊可以准备一些草料之外,人并不适合在那里生存。你只能浅度观赏,不能深度进入,因为花草掩盖下不知道有多少泥淖、多少罪恶,不小心险进去,往往难以自拔。

七
康德说,一个人应该说真话,但他没必要把所有的真话都说出来。
一个人如果因为说了几句真话就受到社会很大的关注和尊敬,收获不少好评,说明其生活的世界是一个谎言遍布的世界。谎言已经成为那里的支柱产业,人们普遍装睡,或生活在恐惧之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