染着血泪的唢呐

作者: 欧阳翳锋 | 来源:发表于2016-10-12 10:44 被阅读0次

    唢呐这种乐器,在我生活的地方还是不多见的,婚丧嫁娶更多的是充斥着西方特色的洁白婚纱,西装革履,坐着豪车,迎着艳丽的灯光,就结束了一生的最为庄严最为神圣的一刻。若是老人过世,到还是有那么或多或少对神鬼这些的莫名的敬畏感,会象征性的请来几个吹喇叭的艺人,当然,都是那种很长很压抑的声音。唢呐,在葬礼上应该属于洒脱的一种,用平淡甚至放下生死的坦然来衬托

    整个氛围的悲伤,让人悲而哀嚎,进而为逝者缅怀,为逝者送行。

    “我死还早着呢,到时候有没有唢呐还不知道呢!”不经意的一句台词,或许早就奠定了悲剧的结局。唢呐是一门手艺,老人们说这是一门匠活,也就说这门手艺不是你学了多少理论,读了多少书本也无法触及这门手艺的精髓。就像是田间劳动的农民,懂得看云看水看风,知道即将发生什么样的好坏天气一样。唢呐匠,靠一双手,一只唢呐,要吹的出人世悲凉,吹的出斯人已往莫过悲伤的曲调。但是,唢呐还能吹多久,在这黄河岸边,怕是要随着波涛渐渐撑了过去吧。

    “黄河岸上,不能没有唢呐!”可悲的怕这仅仅是唢呐匠人自己的呼唤吧。黄河岸上,婚丧嫁娶,对于唢呐匠的最起码的敬重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外来的好玩的,有趣的新花样。架子鼓,电吉他,电子琴,还有那衣着风骚的姑娘。人嘛,总会对新生的东西产生神奇的好感,不去追问对错是非,开心在当下,也说的通顺。但是这门传承百年的手艺怎么办?任由生死还是给唢呐匠一丝希望?终归都是没有力气的挣扎,时代发展,人也在变,有那么一些固执的坚守的就够了,不必为之悲恸,相反是爱着这门手艺就努力进我们最大的力量去传承,去把这把

    火,哪怕剩下一个火星,也要守在手中,文化才能延续。

    “唢呐不是吹给别人听的,是吹给自己听的”在电影中听到这句话的我,不禁潸然泪下,这种话看起来是一个匠人内心的刚强,其实是无奈,一种完全没有希望和在绝望边缘的无奈。这是一门艺术,一门给悲伤的人带来舒缓,给喜悦的人带来幸福的手艺。若是某一天,自己一个人在小屋里给自己吹上一曲唢呐,怕是不成哀曲也是满满的抑郁哀伤吧。百鸟朝凤,本该就是在山野树林,百鸟争鸣,百花齐放,若是没了舞台,那鸟叫声也是笼子里的哀鸣,以大喜衬大悲就不复存在了吧!也许国家政策保护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当下不得已的手段,也确实对于这些传承者是一个或多或少的鼓励。但是这种匠人手艺却不是保护就可以延续,就可以原汁原味的保存,传承下去。跟更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样,需要的是社会的认可,是国人的传承。目前的状态是商业前景可观的传承技艺还算乐观,但是像唢呐这样的冷门技艺单纯的靠传承人一些或多或少的补贴是远远不够的。相反应该是靠慢慢沉稳住浮躁的人们,慢慢去接受老祖宗传承给我们的精与

    魂。

    如今的国,如今的人,国在前进,人在追随;但是是不是社会该进步,人倒是该时不时回个头,看看祖宗,看看曾经的那么多无法复制或者说无法创造的文明。华夏历史上下千年,发展出的人文科技,当年令人赞叹。如今在谈科技创新之余,是否有许多古人笔下的文字记录,能工巧匠的雕琢刻画,都是无法复制,或者无法复原的呢?所谓传承,无外乎就是让我们回头看,就像这部电影本身,从创作到上映,悲剧感十足。没人愿意为老祖宗做点什么,也没多少人愿意为这样的一部堪称史诗级的里程碑式的电影花上几十块的电影票。为什么?或许真的是因为不喜欢,或许是真的因为不在乎,或许是真的忘了,我们来自哪里,我们

    的根。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染着血泪的唢呐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ldhiy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