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接着:
阿罗的学生M. Spence一九七三年提出讯号(signaling),萨缪尔森的学生J. Stigliz提出过滤(screening)等热闹分析。
看用词,“热闹分析”,嗯,品一品 —— 指的是什么呢?
讯号与过滤的推理大同小异,只是前者由找寻工作的人发放讯号,后者由雇主审查过滤申请工作的人的本领讯息。
在作者看来,这两个分析:
起笔就把问题放在以人为本的框框内,不容易像柠檬或旧车那样可以直接地从以物为本的角度看。
点解?
对于雇员的职业本领,雇主与雇员所知不同 —— 这是讯息不对称了。
为应对此情况,从雇员的角度来看:
多个求职者提供自己的履历资料,例如是某大学的毕业生,是讯号。
这讯号带来的是什么呢?
可能导致员工之间的收入分配不同,但员工的总产量不会因为这讯号而增加。
“不会” —— 过于绝对,替换成“未必”可能更好。
所以对于个人来说:
争取大学毕业是成本不菲的投资。。。
高投入高回报,似乎是合理的;然而:
但为此而做出不会提升生产力甚至可以误导的讯号,是社会的浪费。
所以,个人的最优带来了整体的无效率,这可能是说讯息不对称带来福利损失,无法达到帕累托最优的分析进路了;另一方面,而当今社会有个词汇,更加适合说明这个问题,比如无效的讨论、无休止的加班、周报、甚至日报 —— 大家都想到了吧。
而作者随后提到:
我要指出在香港及中国内地,个人的名片可以印得名头多多(西方很少见),是讯号。。。
以及:
排场也是讯号。
所以作者此部分的标题也有趣:
炎黄子孙发放讯号多
也是在说内卷,哈哈。
备注一下,五常老先生之所以将这三位放到一起来讲,其实是因为三人共同获得了200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原因正是讯息不对称的经济分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