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个案例是朝鲜战争期间的了:
批发商要隐瞒批发的出售价,因而把其他物品捆绑逼销。
大的背景是:
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期韩战爆发,在美国施压下,香港实行“禁运”。
禁运的是什么呢?
当时父亲商店遇到进口被禁运的物品只有一种,那是镍,一种电镀必用的金属,一条条的,称镍条。入口价港币三元多一磅,在禁运下,市价高于三十,有时达五十。
西药是当时运禁最严厉的物品,尤其是盘尼西林。
这是必然,武器生产相关与医药相关的,是在此范围内了 —— 而无论是镍条还是盘尼西林的全线逼销,目的是一样的:
这些西药进口商为了隐瞒盘尼西林及其他救伤药物的价格讯息,推出捆绑逼销。
这是特殊时期的特殊事件了,不展开。
看最后作者的总结吧:
全线逼销的捆绑是为了隐瞒价格讯息,与上节分析的捆绑不同,被绑的不同物品的量的比率是固定的。
目的呢?首先反驳传统的观点:
不是为了榨取消费者盈余,也不是要把垄断租值的赚取推到被绑的量可变的物品那边去。
是为了破解讯息费用:
你要骗我,我捆绑着物品逼你购买。我要骗你,捆绑着逼销你不会知道物品分开的批发价。
批发商隐瞒入货价千篇一律,自古皆然,但用上全线逼销来隐瞒批发价不多见。比较多见的是零售商隐瞒市价,批发商以全线逼销解而拆之。
总而言之:
经济解释的推论要先在真实世界观察入微,要掌握着事实细节中的要点才可以把经济学的理论与概念用出威力。
用心观察;然后用简单的理论、变化的概念去解释入微的事实,而不是用复杂的理论去解释纷繁的大千世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