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读书有一种出神入化的本事,我将其读书的方法概括为毛泽东读书法,读书不单单是要读有形的书籍,更要读“社会”这本更大更厚的“无字之书”。
要学会将有形的书籍和无字之书这两方面所学融会贯通。
融会贯通,就是把书读“活”。
所谓读“活”,就是把书本知识转化为认识,把认识转化为智慧,把智慧转化为能力,把能力转化为实践,进而在实践中有所创造。从掌握知识到实践创造,体现了从主观到客观、从认识世界到改造世界的逻辑。
如何将书读活呢?
从下面五步来进行读书,做好五个“员”:
一、当“批注员”,即对读书重点进行批注、画圈。
如:毛泽东阅读《伦理学原理》,他用墨笔对全书逐句加以圈点,作了单杠、双杠、三角、叉等许多读书记号,还用蝇头小楷在天地头空白处及行距间写批语,有人做过统计,仅这本书,毛泽东的写下的批注就达12000多字。
二、当”研读员“,要对喜欢和重要的书籍要“三复四温”用现在的术语就是要精读和主题阅读法结合。
好书不厌百回读,对喜欢的书不满足于只读一遍,而要一遍又一遍反复地研读,有些重要的书,甚至要找不同的版本来读。据统计,《共产党宣言》毛泽东就看了一百多遍,《红楼梦》他至少读过10种版本,《史记》、《资治通鉴》他通读过数遍。
他主张读书要精读,更主张与这本书相关联的其他书籍也要找来读一读作为参照进行主题阅读,这样就能扩大知识面,广收博览,自然可以融会贯通。
三、当“联系员”,既要联系书本也要联系现实。
所谓“联系员”,有两层含义。一是把书中写到的观点主张、人物事件,同与这些观点主张、人物事件有关的或对立的侧面联系起来思考和理解。毛泽东读《史记·高祖本纪》,不仅关注刘邦的内容,还联系书中有关刘邦的对立面项羽的描写来做比较,进而加深理解,由此得出“项王非政治家,汉王则为一位高明的政治家”的结论。
“联系员”的第二层含义,就是善于跳出书本,联系现实来理解和发挥。
如:毛泽东曾与一些领导干部和身边的工作人员谈到《西游记》时都说过,读《西游记》,要看到他们有坚强的信仰。毛泽东还说,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他们一起上西天去取经,虽然中途闹了点不团结,但是经过互相帮助,团结起来,终于克服了艰难险阻,战胜了妖魔鬼怪,到达了西天,取来了经,成了佛。
四、当“评论员”,就是对书中内容有自己的看法。
所谓“评论员”,就是对书中内容要有自己的看法,要有所评论,不是跟在书本后面亦步亦趋,而是从自己的知识背景和实践需要出发,对书本知识进行创造性的发挥和运用。
如:毛泽东读《老子》,说其中的“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是告诫人们分析问题“不但要看到事物的正面,也要看到它的反面”。
既有对原著的赞同,又有对原著的怀疑,还有独创性的意见。
五、当“交流员”,就是读了书,注重与别人交流读书心得,与别人一起进行“讨论式阅读”。
对于一些重要的书籍,他不光是自己读,读完以后还常常和别人讨论,有时是边读边议。比如,延安时他专门组织了德国军事家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读书小组,每天晚上读10多页,然后各自谈看法。
说了这么多,针对读书还需要我们”挤“和”钻“。
我们现在工作忙得很,也可以叫它让让步,就用“挤”的法子,在每天工作、吃饭、休息中间,挤出两小时来学习,把工作向两方面挤一挤,一个往上一个往下,一定可以挤出两个小时来学习的。
忙可以“挤”,这是一个办法;看不懂也有一个办法,叫作“钻”,如木匠钻木头一样地“钻”进去。看不懂的东西我们不要怕,就用“钻”来对付。
毛泽东最后总结说:工作忙就要“挤”,看不懂就要“钻”,用这两个法子来对付它,学习是一定可以获胜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