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随着时代的变迁,毋庸置疑地被新的时代赋予新的内涵和要求。在改革成为潮流的年代,教育也紧跟时髦,然而,在所谓以人为本的素质教育新背景中,在各色冠以改革名义的前行中,教育表面上异彩纷呈,活力四射,然而,明眼人却不难窥见热闹背后的硬伤——无根,那不过“闹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的闹剧罢了。
深处其中的我,在十多年来的教书匠生涯中,在深感无力的困惑后,有点怀念传统的教学的那种氛围,也许有人马上要批驳我的复古与呆板的心理,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传统教育中的那些值得怀念与传承的教育本质——遵循教育的潜在规律与师生内心的和谐发展,而非眼前的热闹过后的空空如也!
带着对目前教育的困惑与迷惘,在我的阅读中曾自觉地把搜书的眼光转向了教育类书,带着寻宝般的心理读过的此类书有《教育的危机》、《中国基础教育改革的历史反思与前瞻》、《教育:突破重围》等教育教学书籍。
非常幸运,一次偶然的机会在旧书堆掏到前苏联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如获珍宝。不得不承认,这是一口既是对当下身处迷途与困惑已久的教育与教育者指点迷津的心灵鸡汤,也是对当下的病急乱投医的家长具有很强指导意义的育子宝典。它顺应了生命身心成长的规律从而遵循了教育的本质!苏霍姆林斯基真正从人的发展出发来着眼教育。相信,每一个看了此书的人,都会获得一种享受教育以及美好学习生涯的整体感受,在他的教育理念与教学实施过程下的学生都将是幸运的!因为它是真正树人成人的教育!在获取知识的过程来培养智慧型热爱生活的人,让人真正享受知识带给人的乐趣,而非成为承载知识的机器,一种非人的负累!也许,有人会说,那不过是一种美好的理念而已!但是,我们不能忽视一点,苏霍姆林斯基是一名基层教育者,因此他的教育理念绝不仅仅是一种理想,它更是从脚踏实地在自己若干年一线教育实际中得出的教育真知!
所以,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理念是一种扎根大地却让心灵与个性飞扬的教育,让人的教育名副其实!而我们当下的教育正是缺少了这样的特质——时代与地方的实际学情,如不断华丽变身的教育改革的游戏,是一种看似关注孩子个性但却忽略人的未来的短视行为。所谓形形色色的教育改革不过是以孩子作教育实验的牺牲品罢了。
中国教育现状的如此乱相,说到底,罪祸魁首就是始终进行着一种没有以人为本却华而不实的教育改革!
苏霍姆林斯基在书中反复强调的直觉在学习的作用,也就是身体力行的学习观,就是通过劳动来获取知识的直观学习行为。当然这种劳动不仅仅指体力的更包括脑力的劳动!因为他强调这是学习的出发点更是落脚点!因为他深知把学习的理性行为扎根于大地的深远意义,只有这样获得的知识才会转化成真正的知识——能力,也只有这样的学习过程才是符合身心成长的生命自然规律的,从而更是符合教育本质的!其实,同样的教育观,著名的德国哲学家叔本华在《论学习》中也说过:直觉是人类获取一切知识的根本和重要途径。众观目前教育,学生在学习的过程最缺少的也是这种体验,因此,在学习过程中,一味地拿来主义死记硬背各类知识,从不身体力行地获得,所谓难能可贵,反之,被动地接受与拿来主义的学习,也就让知识成为了负担,又岂一个累字可以言说呢?脱离了劳动的教育与学习,知识的真正获取从何而来?
要知道,劳动,乃人类求知这一理性与智性活动的土壤,缺少了它教育就是无根之木,无源之水,更不用说成为苍天大树和汪洋之势!
无独有偶,在《中国基础教育改革的历史反思与前瞻》中用独立章节谈到实际生活对学习的作用,那就是“知识教学的困境:教育与生活世界的割裂”其中说道:“鲜活、丰富的知识教学失去了灵性与人性知识理性化疏远了学生的生活世界,知识不再是真切感受的过程,知识的内容和形式、结论和过程彻底割裂开来。”同时认为“教育与生活的断裂是科学世界对生活世界遗忘的反映,失去了生活的的滋养和意义的呈现,教育可能只是一种压抑生命涌动的工具”。也许是苏霍姆林斯基所在的苏联时代和我们所在的时代的不同,但毫无疑问的是,教育的本质万变不离其宗,然而,我们现在的学生已经脱离了这一根基丧失了这一前提,事实上,劳动教育的缺失,不仅仅是我们现代社会发展中“富贵病”形成的硬伤,也是我们现在家庭教育中娇生惯养所积累的弊病,更是我们当代教育中一种遗失已久的劳动美育培养的沉珂。当下幸福生活让当代学生“真正生活”的体验如各种情感的体验已经完全丧失,麻木得可以了!也是导致学生学习困难的障碍之一。所以,对照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在我们现在教育的困境与缺失中,不难感受到:劳动,不仅是美的,更是智的!因为,它是人类学习与获取知识不可或缺的必要途径。缺少了劳动的参与和体验,我们的一切学习就缺少了土壤,智慧之花就会枯萎。
与扎根劳动这一直观获取知识相对,阅读则是人类间接获取知识的另一重要途径,而且是获得我们所有学习能力的基石——理解力的必要。它是奠定终身学习的大学习观的必不可少的能力,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苏霍姆林斯基是不厌其烦地反复强调阅读,他说“要每天读,哪怕一天读两页也行,你所读的这一切,就是你的学习的智力背景。这个背景越丰厚,你学习起来就越轻松。”在解决后进生的学习困难上他更是如此建议:“减轻‘后进生’的脑力劳动最重要的一条结论就是:最有效的手段就是扩大他们的阅读范围”因为阅读是让后进生摆脱学习困境的重要方法——形成清晰的思维:“‘学习困难的’学生读书越多,他的思考就越清楚,他的智慧就越活跃。”“学生学习越是感到困难,在在脑力劳动中遇到的困难越多,他就越需要多阅读……学习成绩差的学生不要靠补课,而要靠阅、阅读、再阅读——正是这一点在‘学习困难的’学生的脑力劳动中起着决定性的作业”阅读不仅是解读学习成绩差的学生的法宝,更是帮组学生形成最终学习能力建立大学习观的不二法门, 他说:“教会学生自学,一个重要的条件就是要使一个人在上小学和中学的时候就酷爱读书。”可见,阅读的作用,在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理念中的地位非同一般,也许有人会说,阅读只是语文学习中的必要作业,而非学习其他科目的必要,事实上,不然,所有的学习中,阅读都是一种不可跨越和不可缺失的必备。事实胜于雄辩,在语文教学的实际中,我深切体会到这一点。
然而,在我们今天的教育中,阅读的严重缺席,就如我们活生生剥夺了孩子们通向打开学习思维与智慧的钥匙,所以,孩子只得被知识拒之门外而“苦作舟”,因为孩子们缺少了阅读来摆渡以开启智慧之门。遍观中国大地上的莘莘学子,学习兴趣与能力的低下,无不是阅读惹的祸!我们现在的语文教学新课标的要求是:小学六年不少于150万字的课外阅读量,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阅读,可以解决孩子学习的一切问题,它在孩子身上所产生的作用是我们教育远远不可企及和想象的,但由于实际巧立名目的学习任务之重,致使教师和家长本末倒置,从而大量剥夺了学生的阅读时间,使孩子们的阅读难以进行,这不能不说是当下孩子学习的伤,我们当下教育之痛!
如果说劳动是教育与学习这一苍天之木的土壤,那么阅读就是这一大树之所以成为良木必不可少的阳光与水源,因此,教育大业也罢,终身学习也好,土壤与阳光是成就他们的必备因素,否则我们的教育改革就无异于缘木求鱼,徒增形式空悲切!
苏霍姆林斯基给我们教师的建议,由于时过境迁,在当代,说不上完全可以借鉴,但是却不得不说很多建议就如对我们当下教育现状对症下药的准确药方,很值得我们学习并身体力行,毕竟我们当下的教育已经弊病百出,而改革又莫衷一是,而苏霍姆林斯基却给我们指出了教育的病症并提供了治病的方法!
教育本该是灵动的,学习应该是痛并快乐的,因为生命是丰富的,造成我们当下教育是迷茫的,学习是困惑现状的原因是:因为我们早已忘记了打开心灵的密码,失去了打开教育之门的钥匙!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