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上午11:00,带小涵在口腔门诊补牙。
医生正在给小涵清洗口腔时,门外面传来一个小女孩嚎啕大哭的声音,两三分钟过去了,孩子的声音没有停止,反而更大了。
我循声出去,看见一个妈妈抱着个三岁左右的小女孩儿,小女孩则在妈妈怀里挣扎着,大声的哭,妈妈指着旁边的大鱼缸,转移她的注意力,说:“宝贝,你看鱼缸里面的金鱼都睡觉了。”
哭泣的小女孩儿并不理会妈妈,继续趴在妈妈的肩上,边抹眼泪边哭,她不停的抽噎,看得出来,她很生气。
妈妈不好意思的说:“这孩子脾气太大了,太拧了。”
旁边的漂亮阿姨用一个包装精致的蛋黄酥吸引小女孩:“你看,这是什么呀?好吃的,要不要?”
小女孩愣了一下,有意伸手接过来阿姨手里的蛋黄酥,当触碰到盒子那一刹那,却又把手收回来,摆摆手,摇摇头:“嗯......嗯......"
妈妈抱着小女孩来回的踱步,指着架子上的书说:“宝贝,看这是什么......”
小女孩还是不停的呜呜的哭
旁边的人小声的嘀咕:“真是一个执着的孩子。”
“就是呢!非要摸钱,你想,钱什么人都摸,多脏呢,还非要摸。”
原来是小女孩想摸钱,而妈妈觉得钱脏不让摸,于是小女孩大哭不止。
估计妈妈觉得小女孩大哭影响了太多的人,于是抱着她,推门出去哄了。
大部分的家长认为孩子小,哭,转移一下注意力就没事儿了,当孩子大哭时,转移注意力却并是不灵丹妙药。
此刻,孩子最需要的是妈妈的理解和感同身受。
妈妈将孩子的情绪用语言表达出来——“宝贝,妈妈知道你很伤心”,这句话远比一味的转移注意力会更有效。
人们总是笃定的认为钱是脏的,摸了钱就会生病,而对与孩子的情绪却持无所谓的态度。殊不知,手脏了可以洗洗,但情绪的后遗症如往木块上钉钉子,是有痕迹的。
换句话说,孩子为什么拧、执着,就是因为在一次次和家长产生分歧的时候没有的到满足,没有学会用语言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所以,只有用肢体语言——哭、闹来发泄心中的不满,让家长来感受自己的内心。
尹建莉的《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中在“开小卖部”这一章节提到,学习也可以在快乐中进行,而且,在快乐中进行的学习会让孩子学得更好。玩“开小卖部”游戏就可以发展孩子的数学能力,但尽量用真钱和孩子进行游戏。因为用真钱可以让她在玩耍中更投入,玩罢注意洗手就是了。
3—6岁的孩子情绪控制和调节能力还未形成,正是积累语言词汇的敏感阶段,此时,大量情绪词汇的输入有助于孩子理解情绪所产生的原因和树立自己的情绪。
有人说,情绪是检验一个人成熟与否的标志。
情绪首先要认知,其次才能谈到控制。
3月1日,同事家的三岁的佑佑要上幼儿园了。前一天晚上,临睡前,佑佑对妈妈说:“妈妈,明天上幼儿园时,我想我会哭。”
同事认可的说:“因为要离开妈妈了,你会伤心。”
佑佑点点头:“不想离开妈妈。”
同事说:“我知道佑佑不想离开妈妈,但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事要做,大人要工作,小朋友要上幼儿园。”
佑佑点点头。
虽然并不知道佑佑是否理解和认同妈妈的话,但对于一个三岁的孩子来说,能清晰的预知自己的情绪,并将情绪用语言表达出来,对于那些只能通过哭闹的方式来表达情感的孩子来说,佑佑显然已经很成熟了。
孩子一次次哭闹、执拗就是家长引导孩子正视自己情绪的最佳时机,但是往往由于家长无视这些时机,让孩子抓狂,让家长烦躁。
作为家长,能感受孩子的感受,理解孩子的感受,就不要吝啬用语言描述孩子当下的感受,只要坚持,孩子定会呈现意想不到的成长。
共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