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专栏《超级个体》笔记与感想
@有一个问题能让你放弃存量,彻底清零
-观察-
如果你对于外界的判断是稳定的,反应是固定的,那么你的认知成长已经死了。
“有些人25岁就死了,但是要到75岁才埋。”
-观点-
所有权依恋症-我们在拥有一样东西之后,就会舍不得放弃它。无论它是有形的财产、还是无形的感情。所以我们会对旧物舍不得扔,即使它没太大的价值和意义,只因为我们拥有。
生活中稍微“恋旧”一点或许可以说是好听,但是在变化很快的职场中就不合适了。
在人类本性中,始终有三大非理性怪癖在作怪:
1. 对已经拥有的东西过分迷恋;
2. 总是把注意力集中在我们会失去什么,而不是得到什么,对于损失有一种强烈的恐惧;
3. 我们假定别人看问题的角度和我们是一样的。
其实很多人早就破产了,只是活在还没有破产的组织里。
-策略-
时常逼问自己:假如今天你已经一无所有,一定要去做的是什么事情?然后就去做那件事情。
抛弃“所有权依恋症”的最好方式,就是“假装自己一无所知”,“假装自己一无所有”。
或者做一个职场清零术:
1. 清零能力,每隔2年重新评估自己的能力。
现在有哪些能力?一股脑儿地列出来。然后看这些能力在市场上的价值如何,是升值还是贬值?
2. 清零简历
每年更新一下自己的简历,保持清爽的一页纸,删除不太有价值的能力和资历,然后新增。如果简历2年没有变化,就有问题了。
3. 清零知识
管理好自己的知识库,包括书籍、资料。
4. 不断学习,跨界学习
如果你轻车熟路地走上跨学科的途径,你将永远不想往回走。
@你和物品的关系,就是你和自己的关系
-观察-
我们和物品的关系,往往是我们心智模式的外在投射。
我们买什么,用什么,丢弃什么,其实都取决于你对待自己和资源的心智模式。这些买回来的物品,本质上就是你时间空间的容器。
在你占有物品的同时,物品也在占有你。
-概念-
“断舍离”是通过收拾物品来了解自己,整理自己的内心的混沌,让人生更舒适的行为技术。
断-断绝不需要的东西-少买;
舍-舍弃多余的废物-多扔;
离-脱离对物品的迷恋-不执迷于物欲。
“断”是入口,“舍”是出口,“离”是最终达到的各得其所的理想状态。
‘断舍离’是一种修炼:如何通过收拾东西,观察和修炼自己清零的心智模式。
你要从当下是否有用的角度,决定一个物品的去留。
三步通过整理改变自己:
1. 不断审视自己与物品的关系:发现身边所有“不需要、不适合、不舒服”的东西。
2. 通过审视,你关注的重心从物品转换为自我。
3. 把物品替换为你自己“需要、适合、舒服”的东西。
-策略-
人们舍不得扔东西的原因大概可以分为三类:执着过去,逃避现实,担忧未来。
1. 执着过去的人多是典型的“所有权依恋症”患者。
2. 逃避现实的人不是因为忙到无力整理,而是因为无力整理而忙。
3. 担忧未来的人通常有的思维就是“这些东西迟早要用到”,实际上永远用不到。
@四个策略教你如何在不确定时代,过零库存人生
-观察-
如何通过实操物件处理来达到自我修炼。
如果只刷新认知不行动,慢慢地你也会对学习产生依赖,而无力行动。
-策略-
1. 明确一个观念,清理的主角不是物品,而是现在的自己。-要考虑的是这个东西需要吗?适合吗?舒服吗?
过去有用的不代表现在有用,未来也许有用的,其实到了未来也不一定真会有用。
断舍离的精髓:以自己而不是物品为主角,以现在而不是过去或者遥远的未来去思考什么东西最适合自己。只要不符合这两个标准的东西,就立即淘汰。
2. 从“怎么看都是垃圾的东西”开始下手,单点突破
3. 更好更聪明的舍弃(三个小技巧)
第一是利用网络APP转手
第二是举办清理人生的聚会
第三是每天扔一件东西
与其说你在清理物品,不如说在清理自己-让自己进入一种自动自发,利用物品又不会执迷的境界。
*本文是学习笔记,力求精简,在记录原文重点时会加入一些自己的理解。
若有不同见解,欢迎讨论。
最近在“得到”APP上订阅了李笑来和古典老师的专栏《通往财富自由之路》和《超级个体》,自己在学习之余也把笔记分享到简书上,和大家共同学习讨论。
两篇专栏都是一周更新一个主题,所以我也每周更新一次。
如果大家希望看到老师的原文,在文章后关注我并留言,我会把每篇原文和精彩问答都分享给他。
由于分享名额只有5个,所以名额用完为止。
同时欢迎大家加我的微信和微博,微博上每天还会更新 财经专家吴晓波老师的收费节目《每天听见吴晓波》的重点笔记分享。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