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知者明

作者: 听潮者 | 来源:发表于2019-08-04 23:48 被阅读0次

自知者明

作者||谢永红

了解自己,是修养的基础。

古人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很多时候,我们总是把目光放到了别人身上,总是被别人弄得烦恼和困惑。

其实,烦恼更多地来源于自己。唯有加强自身修养,才能重新回到快乐的境界。

古人云,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修身,就是发现自己的缺点,然后加以修正。

1

不能检点自己,是危险的自损,甚至是自毁。

前段时间,“重庆的保时捷女车主掌掴奇瑞男车主,结果反被扇翻帽子”在互联网上形成舆论热点。

保时捷女车主违反交规,反而当街打人;扬言自己飙车出名,红灯全是撞,打个电话全改;还威胁对方。

从事后爆料来看,她的丈夫是派出所所长,一贯顺着她,家里人对她的任性也很无奈。而且,她在小区里也曾打人。

由于舆论的持续关注,重庆警方对保时捷掌掴女自身的违章情况、做土石方生意的情况,以及对其丈夫的情况,进行调查,其丈夫现已因查出其他问题而被免职,并立案调查。

自知者明

毫不自省,没什么好果子吃。

不注重修养,沉溺于追名夺利、飞扬跋扈的人,并不少见。

即便是想成为名利场的强人,不注意修养也是行不通的,迟早会遭遇“滑铁卢”。

不检点自己,是从纵容小恶开始的。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一个人如果对于小的缺点麻痹了,不愿意去改正,那么,小恶将会积少成多,以至于“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不检点自己,慢慢就会形成安于作恶的心理,到酿成祸事的时候,就悔之晚矣。

所以,刘备说,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我们如果认真地检视自己,可能会吓自己一跳,发现自己平日里很真做了一些甚至不少恶事。

如果不能即时去改正,可能让自己成为一个品行并不优秀的人,甚至可能会毁了自己。

《左传·吴季札观乐》里,有一句话:“卫多君子,未有患也。”

卫国有很多君子,所以,卫国没有什么忧患。

卫国会因为多君子而安定。对于个人和家庭,自我修养不也同样重要吗?

2                     

了解自己,才能了解别人。

时时反省自己,心如明镜。心灵这面镜子明亮了,才能照清楚别人。

孔子说,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焉?

如果我们看看一个人现在在做什么,观察他为什么这样做,再考察他一贯乐于做什么,那么,那人怎么可能隐藏自己呢?

首先要懂得,正因为别人可以看清自己的为人,所以更应该反省自己,而不能掩耳盗铃。

愚蠢的人,你可以欺骗他,蒙蔽他。聪明的人,他有一套准确的鉴别为人的方法,你怎么可能欺骗得了他呢?人家心如明镜,你的心性早已像漓江山水,倒映水中了。

其次,应该明白,反省自己,更清楚地了解自己,这以后,就很容易了解他人了。

心灵就是一面镜子。一个人不断地反省自己,镜子得到了不断地打磨,最后很明亮。

心灵清净了,你自然有照见外面境界的能力。

如果不经常了解并修正自己,心灵蒙上了灰尘,甚至生锈一般,如何去照见他人呢?

当自身经历了反省、修正的艰难的心路,再看看别人是否能自查和自律,不是很容易的事情吗?

乐于为善是君子,安于作恶是小人。

要提高自己,必须从自我反省开始。

自负之人,往往目空一切,老子天下第一,结果固步自封。当此人已经落伍,他却仍然夜郎自大,因为他已经失去了明察自己和他人的能力,进步更无从说起。

真正的强者,必定虚怀若谷,自我批评,而且接受批评,他们信奉的是“低者为王”。

3

以君子之道自律,时时自查。

曾子曰,吾日三省乎吾身。

有人曾把一百条自律的标准制成表格,每日记录,没有做到的打上叉。一开始,一天四五十个叉,逐日改正后,叉叉逐渐减少,自己就变得强大起来。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我们以什么为标准去反省自己?

每个人心中有不同的理想,加上自身情况不一样,应该会有不同的标准。

时代的发展,也让我们要做到与时俱进。

但是,从传统文化中去寻找最有价值的东西,是很有必要的。

余秋雨说过,“可惜在今天,越来越多的人在睥睨万物,很少有人在抬头仰望。”我们民族的传统精华,不再去仰望它的人已不是少数。

余秋雨还说,世界上各民族的文化性格多种多样。中华民族的文化性格,是一种君子文化。

华夏子民推崇的都是君子,谁都怕别人说自己是小人。

余秋雨曾走千万里路,实地考察了古希腊遗址、古埃及遗迹、巴比伦、波斯文明、印度文明、希伯来文明、阿拉伯文明……他深深感叹于中华文明是所有古文明中唯一没有中断和湮灭的。

中华文明之所以源远流长,其中原因之一是实用理性和中庸之道。五千年的延续和发展,我们民族的传统智慧,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值得我们每个人去学习和批判继承。

百善孝为先。怎样爱父母、爱子女、爱亲人,都是非常有必要经常观察自己的。

不学习传统文化,对于孝顺的理解可能就会有偏颇。比如,孔子说,孝敬父母最难做到的是和颜悦色,仅仅是替父兄做事,让父兄有物质享受,竟然可以称为孝顺吗?

对于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的忽视,实在是不明智的。抱着手机喝点鸡汤,小有物质成就、工作成绩便自我膨胀,如同拥有一粒绿豆,便渺视西瓜。

蕅益大师说,儒之根是《弟子规》,道家的根是《太上感应篇》,佛家的根是《十善业道经》。就用这三篇文章天天对照自己,发现自己的过失。

当然,我们不可能机械地去套用。自省的标准,只要慎重地考虑过,坚持反省,必有收获。

附:

《论语》选译

作者||谢永红

【原文】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译文】孔子说:“君子吃饭不要求饱足,居住不要求舒适,做事勤敏努力而说话小心谨慎,接近求教于有德才的人从而端正自己,这样就可以说是好学了。”

【原文】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译文】孔子说:“不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而担心自己不了解别人。”

【原文】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译文】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于学习,三十岁而以礼立足,做事有把握,四十岁不再疑惑,五十岁了解天命,六十岁善于听别人说话,能分辨其言之是非真假,七十岁即使随心所欲,也不超越规矩。

对于《论语》的理解,常有不同。下面是根据《古诗文网》的理解:

孔子说:“我大约十五岁志于学习尧、舜、禹、汤、文、武等先王之道。认真研究历史,用心学习《诗》、《礼》、《书》等文化。三十岁时,我的学说已经建立了基础,我也可以以我的学说立身于社会。四十岁时,我已知道我的学说是上天的旨意,故能信道不疑。虽听到各种议论,也不疑惑动摇。五十岁时,我已经明白道就是天。同时明白我是上天的仆人,上天交给我的使命就是修道、传道。六十岁时,一听别人的话,就能准确的理解,并能辨别判断他的话正确与否。如果他的话有错误,我也知道他的话错在什么地方,为什么错。而我的判断也符合上天的旨意。别人提出的问题,我也能立即回答。而我的回答也符合上天的旨意。七十岁时,天在我里面,我在天里面,天与我同在,天与我合一。因此能随心所欲也不逾越上天的规矩、法则。

【原文】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译文】子夏问什么是孝,孔子说:“侍奉父母经常保持愉悦的容色是最难的。遇到有事情,儿子替父兄效劳;有美酒美食,请父兄先吃喝,竟然会认为这就是孝了吗?“

【原文】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

【译文】孔子说:“看人的所作所为,看人的经历,看人所爱好的事情。人怎么可能隐藏自己呢?人怎么可能隐藏自己呢?”

作者简介:谢永红,四川省散文学会会员。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自知者明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lebud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