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散文特辑芳草集谈天说地
父母要为孩子的安全需要提供保障

父母要为孩子的安全需要提供保障

作者: 任敏杰 | 来源:发表于2022-07-08 12:15 被阅读0次

任敏杰  任一英  原创

走好人生每一步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认为,安全需要位于需要层次的第二个阶段,是仅高于生理需要的一种需要,生理需要满足以后,就会产生安全需要。

既然每个人都有安全需要,就要明确安全需要包含的内容,根据马斯洛的研究,安全需要是指生命对于稳定、安全感、依赖、秩序、法律、界限、避免痛苦和恐吓、受保护的需要等等。

成年人的安全需要主要包括:劳动安全、职业安全、生活安全以及希望逃避疾病和灾难等心理活动。

分析成年人的安全需要就能发现,成年人希望生活在一个生活环境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具有一定的法律秩序的社会里。

换一句话说,就是成年人希望生活在一个没有混乱、没有恐吓、没有焦躁等不安全因素折磨的环境里,希望生活在有一定安全感的社会里,或者生活在有一种力量能够保护他的社会里。

正因为此,人类才会去构建各种社会秩序,直接目的是对不遵守秩序的人进行惩罚,终极目的是为了满足自身的安全需要,因为没有秩序就没有安全。

社会秩序虽然让成年人具有安全感,但也不可能满足每个人的安全需要,如劳动安全和疾病等,因此,成年人即使生活在秩序井然的环境中,还是有很多因素让他们感觉安全受到了威胁。

不过,一般情况下,成年人即使感觉安全,也会极力控制自己的情绪,不让外人知道自己处于恐惧或焦虑状态。

很多人经常用“面不改色”、“处变不惊”、“临危不乱”这几个成语,赞扬他人沉着冷静,但隐藏的前提是有突发事件,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

虽然成年人面对突发事件时可以控制情绪,但还是有担心、恐惧、害怕、焦虑、紧张、不安和极度不安等心理活动。

然而,孩子的视野却不是这样,特别是孩子还不能用语言表达意志时,他们感受不到社会秩序带来的安全保障,只能感受到父母或外界对他们的安全是否构成了威胁。

心理学的研究认为,孩子从四到五个月开始,就会对自己不懂的东西感觉不愉快,对周围的陌生人感到忧虑,对情境中新奇的东西做出反应和紧张。

当然,成年人也同样喜欢在熟悉的环境里生活,而不喜欢在陌生的环境和未知的环境中生活。显然,不论孩子还是成年人,只要生活在陌生和未知环境里,都认为不安全,在这个问题上,他们对是否安全的感觉是相同的。

由于孩子与成年人的安全需要存在差别,为孩子的安全需要提供保障可以看看下面的案例。

第一个案例,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有一群生活在县城的孩子,父母都在医院工作,医院是一幢三层楼房,一楼是门诊部,门诊部后面有个太平间,二楼和三楼是医务人员的住家,医务人员的孩子经常一起玩耍。

医院长大的孩子对死亡并不害怕,由于太平间离住家很近,孩子们就想探索里面的秘密。

父母知道孩子们去太平间的事后,就告诉看管工人,不能让孩子们去那里玩耍。

有一次孩子们见看管工人不在,又溜进太平间,刚把门关上,就听见“哇!”的一声大叫,孩子们也尖叫起来。原来是看管工人发现孩子进了太平间,专门吓唬这些不听话的孩子的。

看管工人发现阻止不了孩子,就给他们讲鬼故事,以阻止孩子去太平间。

孩子们回家又把鬼故事讲给父母们听,父母们觉得很奇怪,就追究故事的来源,尔后告诉孩子,那是封建迷信,人死了不会变成鬼。

孩子们虽然相信父母的话,还是觉得鬼故事很吓人,这群孩子就不再去太平间了,但他们经常在一起讲鬼故事。

大家都知道,医务人员要值夜班,父母都值夜班时,孩子只能自己在家睡觉,父母要求孩子不能把门锁死,于是孩子们就交流没有父母在家时睡觉的感觉。

有个男孩说,半夜听见门口有淅淅索索的声音,总认为有鬼来了,不敢睁开眼睛,把被子蒙住头才睡着。

另一个男孩说,晚上睡觉时,总听到床下有声音,心里很害怕,直到妈妈回来看自己睡着没有,把自己听到的声音告诉妈妈,妈妈说是耗子,自己才不怕了。

有个女孩说,听说鬼怕光,只要父母不在家,晚上都是开灯睡觉。

还有一个孩子说,晚上梦见一个没有脑袋的人对自己说话,说的内容听不清,就吓醒了,还不敢给爸爸妈妈说。

第二个案例,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生活在下川东的一个四口之家,父亲经常出差,家里通常是母子三人,七十年代修建襄渝铁路时,父亲带了一个医疗队驻扎在四川省万源县的一个工地上。

有一天,母亲接到个万源县打来的长途电话,父亲因鼻子大出血,虽然已经脱离危险,但身体很虚弱不能回家,让母亲去万源县照看父亲。

当时这个家的两个孩子老大读小学,老二还没读书,因母亲一直给孩子灌输学习的重要性,当母亲问老大是否去探视父亲时,老大虽然想去,却以要上学为由自愿留下来。

于是,母亲就让一个跟孩子很熟悉朋友,每天晚上到家里陪孩子。

当母亲和弟弟真正离开后,孩子突然有一种失落感,总觉得跟陪伴自己的人有一层隔膜,为此还偷偷哭了几次,一星期后,孩子才适应自己所处的状况。

其实,孩子安全感受到威胁的案例随处可见,当孩子的言行不符合父母或成年长辈要求时,让警察抓走,让医生打针,让坏人抱走等,就是对孩子的安全感进行威胁。观察那些被威胁的孩子,除了产生不安全感以外,并没有达到父母或成年长辈的目的。

前面分析了成年人安全感受到威胁,有担心、恐惧、害怕、焦虑、紧张、不安和极度不安等心理活动。

作为孩子,由于对社会没有认知或认知不足,安全感如果长期受到威胁,就可能养成担心、恐惧、害怕、焦虑、紧张、不安和极度不安等人格特征。

前面讨论过,孩子出生的四到五个月就有安全需要,因此,父母从这时开始,只有尽力排除让孩子感觉不安全的因素,孩子才不会有安全受到了威胁的感觉。

鉴于上述,为了培养孩子健康的人格品质,父母不仅要了解影响孩子安全需要的因素,还要了解不同年龄孩子的安全需要,才能采取适当策略予以应对。

为此,父母在为孩子的安全需要提供保障时,应当注意以下问题。

一、孩子对外界刺激的不安全感

孩子对外界刺激很敏感,对突然出现的喧哗、尖叫、犬吠、闪电、惊雷等刺激会心生恐惧,最基本反应是哭叫,同时还会寻求父母保护。

孩子因恐惧需要保护时,父母尽快出现在孩子身边,会减少孩子的不安全感觉,同时,父母要用语言进行安抚,安抚时要注意三个问题,一是科学解释外界刺激,让孩子明白那些声光刺激并不可怕。二是不管孩子能否听懂解释,至少会分散注意力。三是不能把孩子认为不安全的因素,作为威胁手段,否则孩子更没有安全感。

二、孩子身体不适导致不安全感

孩子身体不适通常表现为发烧、外伤、疼痛、呕吐、腹泻等。发烧和腹泻可能出现精神萎靡和食欲不振,孩子不认为是威胁。而外伤、疼痛和呕吐,就可能很害怕。

生病的孩子,有些可能认为大祸临头,有些甚至认为自己是不是要死了,原因是父母的焦虑和不安,让孩子认为不安全。当孩子病情好转,很多父母会满足孩子平时得不到的要求,让孩子觉得生病是好事,也反映出父母夸大了疾病的危害。

消除孩子因身体不适的不安全感,首先是父母要正确面对疾病,同时让孩子明白生病不可怕,积极治疗就能恢复健康,疾病不会影响孩子成长为顶天立地的人,以解除对疾病的恐惧。

三、孩子因家庭矛盾的不安全感

家庭矛盾主要有父母的冲突、分居、离婚等,由于孩子还不能独立生活,担心得不到保护,所以感觉不安全。

夫妻间不可能没有矛盾或分歧,矛盾或分歧达到分居甚至离婚的状况,感情已经破裂。不管夫妻间有多大仇恨,要让孩子有安全感,就不能把有些矛盾或分歧公开,这考验夫妻的智慧。

有这样一对感情破裂的夫妻,孩子读大学后,才结束婚姻关系,反映出培养孩子健康人格品质的良苦用心。

四、孩子被父母威胁的不安全感

前面讨论过,父母是通过对孩子的要求来传递自己的人格品质。

当孩子的言行不符合父母要求时,有些父母会用以理服人的方式规范孩子的言行,有些父母在以理服人无效时,可能用谩骂、侮辱、恐吓、体罚等方式规范孩子的言行。

父母的粗暴行为,反映了他们对家庭教育准备不足,也反映出他们得无能和缺乏智慧。

粗暴行为可以让孩子因惧怕惩罚而服从其意志,孩子因安全感会受到挫折,就会影响健康人格品质的养成。

粗暴行为还可能导致的结果是,孩子在没有身体优势时会屈服,身体强壮到足以抗衡父母时,就可能对父母以暴制暴,暴力行为还可能延伸到家庭成员以外的人。

五、孩子因陌生环境的不安全感

分析第二个案例中的孩子,他虽然跟陪伴自己的人很熟悉,其实停留在表面,因为他不相信外人能保护自己,相当于面对陌生人和陌生环境,也就缺乏安全感。

因此,在孩子不能独立面对陌生人和陌生环境时,拒绝陌生人接触自己,不愿意去陌生环境,都不能埋怨孩子,不能贴上胆小怕事的标签。

强行让孩子接触陌生人或单独处于陌生环境,孩子会感到害怕和恐惧,也会影响人格形成。

六、孩子因混乱秩序的不安全感

成年人需要秩序保证安全,孩子也不例外,父母对自己和孩子要求不一致,或者对孩子的要求朝令夕改等,孩子就觉得生活在混乱秩序中,就会感到不可靠、不安全、无法预料行为的后果。

事实上,孩子需要可以预见、有秩序的家庭环境,当孩子知道家庭成员都在遵守同一准则时,就会预见自己的言行是否正确,就会知道是否安全的边界。

为此,父母要确立家庭生活准则,准则针对所有家庭成员,一旦制定不能轻易更改,生长在这种家庭的孩子,就是生活在一个安全的家庭系统中。

综上所述,孩子需要没有威胁、恐惧、恐慌的感觉,父母要充分考虑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不能简单的把自己的安全感,直接套用到孩子身上,孩子才觉得确实生活在安全环境中。

孩子成长过程中安全需要得到满足,就会养成安定、沉着、镇定、无畏等人格品质,就有战胜危险和困难的信心和决心。

相关文章

  • 父母要为孩子的安全需要提供保障

    任敏杰 任一英 原创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认为,安全需要位于需要层次的第二个阶段,是仅高于生理需要的一种需要,生理...

  • 父母要为孩子的自尊需要提供保障

    任敏杰 任一英 原创 任何心智正常的人,都有自尊、自重和获得他人尊重的需要或欲望。这种需要或欲望不仅是对自身实力、...

  • 父母要为孩子爱和归属的需要提供保障

    任敏杰 任一英 原创 人类作为群居性动物,相互交往和相互协助是重要内容之一。 人与人可能在不同情境下发生交往,大致...

  • 孩子行为不当时,怎么做?

    当孩子行为不当时,父母不要孤立他而是更要靠近他。父母可以通过增加身体接触为孩子提供安全保障,而不是通过孤立使孩子感...

  • 儿童保险怎么配置

    孩子是父母的掌上明珠,也因为这颗明珠在脆弱的时期,所以全面保障是每位父母都需要为孩子配置的。 不管是要男孩穷养,还...

  • 家庭战略与信仰笔记

    源起 成为父母之后,要为子女后代提供良好的教育,保障——种下种子。 浦江镇+168条家谱作为父母,我们不是要努力改...

  • 百爱家《4R注意力训练法》大连首站起航啦

    孩子是家族的未来,国家和民族的未来,作为父母和教育者,我们需要为孩子提供正确的教育,学习科学的教育方法。父母教育好...

  • 每一个孩子都是一朵花

    每一个孩子都是一朵花,只是花期不同而已。我们不仅要为孩子提供安全、舒适的生活环境,还要为孩子提供一个稳定的心灵港湾...

  • 自我安全感的提供是需要底气的

    自我安全感的提供是需要底气的,而底气的提供是没有绝对基石的。对于一个孩子而言的安全感,大多数是由父母提供的,而当一...

  • 马斯洛理论

    1.生理需要 2.安全需要 人身安全,健康保障,资源所有性,财产所有性,道德保障,工作职位保障,家庭安全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父母要为孩子的安全需要提供保障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lefvb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