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以另外一个特殊的场景来模拟假设开始这篇文章。
(前提:一个驾驶习惯良好的合格驾驶者的亲人和坐在副驾驶具有常规思维的人。)
『 1 』
假设,你现在正坐在你爱人车的副驾驶上,他(或她)专注地正开着车,但前面开着的车磨磨蹭蹭,所以你爱人先是一个变道,然后踩了脚油门企图超车,谁知变完道后前方的车刚好一个急停,你们的车一下子撞上了前车的后部。
这时,你会怎么做?
a) 骂前面的人不会开车
b) 安慰爱人没有人受伤就好
c) 嘟囔爱人开车太不小心
客观的讲,整件事情是你爱人造成的一个失误,并不能怪到原来的车或者变道后的车上,在这个前提下。答案大概就是两种思路:a) 强烈安慰,不管对不对 ,进攻是最好的防守 b)最符合实际情况的安慰,你也许做错了,但是人没事才是最重要的 c) 批评,目的是避免类似事故。
『 2 』
假设,你现在还是正坐在你爱人的副驾驶上,他(或她)专注的正开着车,速度并不是很快,突然这个时候,从街角处突然蹿出一辆电瓶车,来不及刹车,还是碰到了,电瓶车坏了,还好人没有事。
这时,你会怎么做?
a) 骂电瓶车不会骑车
b) 安慰爱人没有人受伤就好
c) 嘟囔爱人开车太不小心
客观的讲,这起事故是电瓶车造成的原因多一些,因为它速度上速度上是很急的,这是情理上的判断,但是,我们的交通法是保护弱者的,在没有闯红绿灯违法的前提下,仍然需要车主负全责。不然谁让你开更强大的汽车呢?这时候你的答案更倾向: a) 强烈安慰 b)合理安慰 c) 批评
『 3 』
假设,你现在还是正坐在你爱人车的副驾驶上,但是这是一辆风驰电掣的车,仪表盘显示的时速是120码,在空旷的高速公路上一路疾驰。突然,汽车的一只轮胎突然爆胎了,这个时候虽然已经稳住了方向盘,但是由于速度太快,还是撞上了护栏。
这时,你会怎么做?
a) 骂轮胎质量不好
b) 安慰爱人没有人受伤就好
c) 嘟囔爱人开车太快
客观地说,这个是由于一次不可控的事故所引起的,当然也许车开慢点结果就不会撞上,但是120码只是快,而并没有超速,所以a)强烈安慰下 b) 合理的安慰 c) 有点过分的批评
以上三则情景,坐在副驾驶的你选择的答案是:
第一个答案:bbb (理性型)
你很可能是一个非常理性的人,在现实生活中,这样的人并不是很多。
第二个答案:bab(a)(鼓励型)
你是一个爱护你亲人的人,在你爱人犯错的时候选择选择客观的安慰,在他人犯错的时候选择毫不犹豫的回击,这样应该是大部分的选择。
第三个答案:ccc(严苛型)
你对于你的另一半过于严苛,你不去区分造成事故的原因,而只是一味的
埋怨这个操作的主体,虽然有道理,但是你对你的家人缺少关爱。
------◢ 开始一些推理和结论 ◣-------
评价别人和让别人评价自己是不一样的。
现在我们再做一个假设,如果假设你不是坐在副驾驶的位置,而是你在开车,那么毫无疑问,你会选择aaa去评价这些事故,但关键是,你会希望副驾驶怎么去选?
有趣的事情是,即使你去问原本选择选第三个答案的人(也就是对另一半比较苛刻的伴侣),也希望对方来选择第二类答案。
即每个人都希望在自己犯错时得到别人的安慰而非批评。
坐副驾驶的人能做的只有评价
作为整个事件既参与又旁观的人,副驾驶的人能做其实很少。大致过程基本是,在事件发生后,只能根据眼前事件的发生作出一个相对理性的分析,并且在这个基础上去尽可能的通过评价体系去试图影响司机以后的行为。
这个评价只能是:要么安慰,要么批评。
评价能多大程度上改变司机以后的行为?
前面说过,即使对另一半比较严苛的伴侣也希望对方用鼓励型的话语来安慰自己,这句话换个意思讲就是他们也觉得在自己某些场景下是犯了错的,你是有理由采取批评的行为的。
也就是说,当他们犯错的时候,是愿意接受批评的,只不过他们更希望得到原谅和安慰,而当他们在无错(第三类场景中),他们是不愿意接受你的批评的,甚至会顶嘴——“这明明就是轮胎的错……”
好,在第二类他们犯错的情况下,如果你不去批评的话,他们在下次遇到这种变道的情况下,会更小心吗?
显然是会的。因为印象深刻,不是因为你的批评或者安慰,只是因为这个事件的记忆深刻。
总而言之,当事故发生以后,评价体系并不能很好的起到纠正当事人行为的作用,而是事件本身所留下的印象影响着当事人,那么,你为什么要和面红耳赤而不选择让他感动呢?
------◢ 开始进入今天的主题◣-------
接着,我们开始讨论今天的话题。当孩子考差之后,父母应该怎么做?
之所以在开头引入了这样的一个场景假设,是因为我觉得好多时候,父母和副驾驶的人有很多相似性,因为也产生了以下的方面可以借鉴:
得知具体情况是我们评价的基础
就像坐在副驾驶的你一样,你可以清楚的知道这场事故的原因是因为当事人的错误,其他人的错误,还是不可避免的突发情况,这是你作出评价的基础。如果孩子考试考差了,却仅仅看分数,而不问是不是身体原因,是不是特殊状况造成的就立马评价,在这种情况下,太武断了!
我有一个学生有段时间考不好是因为英语考试总是放在最后一节课进行,而最后一节课大家都非常饿,很想去吃饭,压根没有心思做题,所以大多草草了事,当然,不排除所有的司机都会选择aaa这种借口型的答案,但是,他说的情况确实有可能会影响到发挥,知道了这一点,父母的评价也肯定会更加的客观。
如果孩子的成绩波动太过于明显,可以通过各种渠道去综合了解考量学生的一个学习的状态和知识的掌握程度,最后再和孩子进行比较轻松的谈话,这样子才能比较全面的去了解问题。
父母能做的很少,只有评价
一场考试下来,你得到了一个成绩,也了解了其中的些许原因。但是就是爱莫能助,选择安慰鼓励和批评鞭策成为了唯一的途径。
即使在这种情况下,建议可以和学校老师或者补习班的老师建立比较紧密的练习,确保能够关注到孩子最新的情况。
评价无用,要“重安慰,严批评”
对于能否改变当事人的行为来说,评价比起事故现场的效果显得毫无用处,甚至不合理的评价会引起当事人强烈的抵触情绪。因此,我建议,在考完后比较推荐比较真诚的安慰和鼓励会让学生得到一个更好的成长。我在《学霸之所以是学霸,竟然是因为这个!》文章当中也提到过这个观点。
这里插一句,也许有家长觉得,如果我让孩子觉得爸爸妈妈反正不在乎成绩的,我以后考差也无所谓的结果怎么办?我觉得这个假设的前提就是错误的。为什么孩子的自己的成绩,孩子自己不在乎,反而成为了爸妈应该在乎的事情,这个应该解决的是徐茜主动性的问题,不是吗?换句话说,要是孩子觉得分数是爸妈很看重的事情,父母就应该感到开心吗?
同样,在鼓励安慰孩子的同时,也要严格批评。此话怎讲?大家可以看到,我们开头假设的前提是一个专注开车的合格司机,一切事故都是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发生的,但是如果这个司机是个吊儿郎当的,是一个开车边玩手机的,甚至是一个醉驾而造成的事故,你难道不应该批评吗?
当然应该狠狠地骂,因为他不是一个知识的问题,而是一个态度的问题。
事故是改变行为最好的催化剂
无论是老师也好,家长也好,都应该努力探索去找到重现或者放大事故现场的方法进而努力去影响和改变孩子。因为本文是针对家长,我就不展开讨论了。但是试想一场城市当中的事故和高速公路的事故对于当事人的影响,毫无疑问是后者更加能够让人成为一个老司机。
(注:本文的前提是一个合格、有良好驾驶习惯的司机,如果是还没有形成比较正确的开车技能或者没有良好态度的司机面临的成绩波动不属于本文讨论的范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