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量变到变量,需要一定数量的刻意练习。——题记打卡第3天
听完勇气读书会的分享,看到安妮老师的手帐惊艳至极,羡慕不已,这种可视化的读书笔记,看起来赏心悦目,读起来条理清晰,试问,有谁会不喜欢这样的读书笔记呢?
“尝试改变,亦是成长”,虽然,我是个手残党,写不好字、画不好画,但是,换一种记录的形式,总该可以吧!正如,吴虹校长说的:从量变到变量,需要一定数量的刻意练习。我想,尝试改变是第一步!
听完课,我又把自己关在小房间里,翻开李政涛教授的《教育常识》,开始了我今天的阅读,今天读的是《教育常识》的第一章节,关于教育常识根源的部分内容。
多多指教1.教育常识的根源是什么?
当书中问到:教育常识的根源是什么?我突然无言以对了!因为,我从教这么多年,从来没有被问到这样专业的问题了。或许,很多从教多年的老教师也和我一样,都不知道教育常识的根源是什么?
书中这样写到:教育常识的根源就是人性常识。教育常识从何而来?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方面:
1.从古往今来的教育思想中来。
2.从大量的教育实践和经验中来。
3.从教育者的个人感悟中来。
2.教育是直面人、发展人的事业
教育是直面人、发展人的事业。每一个教育者都应该了解自己的学生,就像周国平老师说的:专门的教育家和教育学家,倘若不同时拥有洞察人性的智慧,说出的话便容易局限于经验,或拘泥于心理学的细节,显得肤浅、琐细和平庸。
我们怎么去了解学生呢?
可以从平时的在校表现、与家长的家校沟通、从同学们的相互评价中去了解。可能这样的了解仍然不够全面、不够细致、不够准确,但老师至少可以心中有数。
3.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
每一个人都是世界上的独一无二,家庭出身、周围环境、学校教育等因素,让每一个学生都千差万别。
教育者无法改变以前的天然因素,这就需要在尊重个别差异的前提下,尽量发现每个人身上的个性优势,学会因材施教、扬长避短。
4.人的教育始终是未完成的
我们一直说:世界是变化流动的,没有一成不变的人,也没有一成不变的事,我们也不会踏进同一条河流。
基于此,人的教育是伴随人一生的活动,学习资料在变、学习方式在变,这就要求我们有一个终身学习观,不断学习,不断提高,正所谓:活到老,学到老,就是这个道理。
写在后面
【勇气读书会21天打卡】,今天是我的第3天,继续努力,坚持阅读!如果你读的也是《教育常识》,欢迎一起交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