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读了《教育常识》的第八、九节的内容,阅读渐渐进入状态,我一边阅读一边记笔记,也触发了我的一些感想。
读书笔记教育即“生命·实践”
这个学期,我们班参加了周五的《生命教育》课。
一根网线,一台电脑,打开了孩子们看世界的窗户,缩短了孩子们看世界的距离。
从《登高望远》带孩子们领略祖国的大好河山,到《乡村娃娃逛进博》带孩子们参观千里之外的进博会;从《给远方同学写封信》孩子们明白了书信的意义,体会到了友谊的珍贵,《跑跑镇》孩子们发挥想象,咣出一个个奇思妙想;从《我的心愿单》孩子们写下自己的新年愿望,憧憬美好,到《互加阿福童网络集市》孩子们设计店铺,体验摆摊做老板的快乐与烦恼。
一次次用心设计的实践体验,让孩子们乐于参与,勇于展示,真真切切地体会到了“体验式教育”的无穷魅力,孩子们也在这样的活动中真情流露,懂得感恩,明白生命的意义。
《生命教育》就是一门非常好的注重学生实践体验的课程,激发了孩子们潜藏的能力。
教育改造是一种生活方式的改造
当我们听到改造的时候,不自然地就会想到“推陈出新”,个人觉得教育改造应该可以理解为更改或修正原有的生活方式。
我刚接这个班的时候,学生有些沉闷,不爱说话,个别学生见到老师,甚至绕路走,我觉得这不是一个良好的行为习惯。
于是,在一节主题班会上,我跟孩子们讲跟人打招呼,也是一种优秀的表现。
这节课后,孩子们稍微有所改善,慢慢地互加课的影响,也变得更开朗了!
作为老师,不仅仅要关注学生的知识方面的获得,也要注意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
教育不等于灌输
传统的学校教育,注重知识填鸭式的灌输,“成绩决定命运”的思想根深蒂固。
不否认,考高分也是一种能力的体现,但有时片面地追求高分、追求升学率,反而让学生成为了读书的机器,而知识的获得,只是为了让“高分”这个产品从机器里更加高效的产生,这也使得近年来出现了许多“高分低能”的案例,不禁令人扼腕叹息。
“灌输”,可以让学生获得知识、技能等,但却把“学生是学习主体”这一根本忽视了,学生只是一味的接受,却没有留给他们自主思考的空间,这样只是机械地知识叠加,却没有知识建构。
“教育即生长”
“教育的本义不是为了提高就业率和收入水平”,然而很多家长在孩子选择专业的时候,都有找工作、薪资水平方面的权衡,这就让学习从一开始就带有功利性,违背了教育最初的本质。
写在后面
【勇气读书会21天打卡】,今天是我的第6天,继续努力,坚持阅读!如果你读的也是《教育常识》,欢迎一起交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