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体中人会失去自我判断的能力,更易于接受自己周围人的判断和爱好,会形成把平庸低俗当做最有价值东西的一种文化。
这段话是今天在阅读《乌合之众》的时候看到的。认为这段话说的很有道理。
因为首先一个人作为一个单独的个体的存在的时候,他可以保持自己一个独立的兴趣爱好。无论这个爱好和别人的有什么样的差别,他都可以选择无视,只需要自己愉悦就好。但是一旦当这个个体开始进入到一个群体当中,大家在进行统一的工作生活和交流的时候。这个群体就更倾向于拥有一种相对平庸的低俗的爱好。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整个群体保持一种更有活力的沟通。可能很多人会认为这段话是谬论。但就目前情况来看,这段话还是有一定道理的。
因为当多个个体构成一个群体的时候,他们的之间如果想要产生一种良好的化学反应而不分崩离析的话,除了那些专业性比较强的群体,比如说医生群体、教师群体,他们形成的这些群体的单独个体的知识水平都比较高,所以很容易就一些工作上的比较高级的话题进行讨论。但是当这个群体越来越大,里面混入了各行各业的人,想要保持一种共同的高级的爱好,就变得不可能。因为如果一个群体是由各种各样的人存在的话,这个群体的爱好一般不是由群体中某个个体爱好的上限来决定的,而是由群体中个体爱好的下限来决定的。因为如果一个群体的爱好想要通过其中某个个体上限来决定的话,那么某些相对能力较低或者视野较窄的成员,他如果想要加入这个群体,保持共同的爱好,就需要去扩展自己的视野,学习更多的东西,而这一件事情的成本就相对较高,根据二八法则,一个群体中相对平庸的个体的总量大约占80%,如果让这80%都通过自我提升来统一这个群体的爱好,和处于高层次的人保持共同话题的话,这个成本是相当大的,基本上属于不现实。
那遇到这种情况,这些高层次的人如果想要和那些低层次的人进行沟通。他就必须要加入这些低层次人相同的话题。毕竟如果曲高和寡,但是入乡随俗相对就变得更加容易。从这么一个成本的考量,哪怕是有时候这个高层次的人可能不是很喜欢这个话题,但是也不得不迁就于他人,来保证整个团体爱好和氛围的和谐性。这是为什么经常能看到很多可能是受到过高等教育的大学生,在过年的时候和自己的七大姑八大姨在一起聊天,也不得不融入他们的那些关于亲戚朋友之间的八卦,柴米油盐的琐碎,娱乐明星的绯闻等口水话题。只有加入这种相对成本较低的话题,才能够保证大家和谐的讨论,否则你跟自己很多没有受到过更高等教育的亲朋好友去讨论高等数学、代码编程、国际关系等话题,这些是非常不现实的。但另一方面,随着整个社会的整体素质的提高,一些小团体的爱好可能还会还是会趋向于更高级的形式。不过大群体的整体爱好短时间内还不会有一种质的提升。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