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脚印#

1.学以致用,学习的目的是更好地解决自身遇到的问题。这是积累个人经验的捷径,是间接借鉴别人的经验,就是要把知识(别人的经验)拿来为我所用。首先,需要纳入自身的知识结构(改变或颠覆自己原来的认知),融入自己的血液,也即内化。最好的结果是,原来自己顶礼膜拜或者拍手称快的东东,经过自己几番揣摩、总结,竟然发现了其中的不足之处,此时,按捺不住心中的激动,自己动手,重新组织一篇新文章,加入自身体验,归类,调整,几经折腾,竟然比原文更合自己的心意,自我感觉更完备,更有力。此刻,有满满的成就感——别人的知识都化为自己的骨血,成为自己思考问题的出发点。说到底,学习的不仅是别人的内容,更是其背后的理念,最终,是别人的思维方式。
2.昨晚凌晨才睡,今上午10点之后,又饿又困。做饭,吃了饭,去睡觉。困得很,却睡不着,也不想起床,就白白浪费了很多时间。
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第一,睡不着就不睡,立刻起床,干活去,熬着呗,累极了,自然就能困着了,起码晚上不用再熬夜。
睡不着的关键是内心忐忑,因为今天晚上的网上试课,这样煎熬体会已经很多次了。这就是焦虑,就是因不确定而产生的焦躁和忧虑。其实有什么可担心的呢?无论怎么艰难,事情总会过去的。顺其自然,尽最大努力就行了。
3.忐忑了好久,基本功已经完成。有多少努力,就有多少收获,有多少焦虑,就有多少惊喜。接着,是一个新的挑战,轻轻的告诉自己,我能行。
4.新挑战,紧张得直冒汗!心里却又一盆冷水——煎熬。
具体建议:
课件再简化,大标题配图片即可;视线多看摄像头;内容多加些故事与互动。
其实,和我想的一样,我缺少的是适应,是熟练,是刻意练习。如果,直播也能像在课堂现场面对学生一样,就游刃有余了。
今晚的试播犹如棒喝!撕碎心底最后一点儿飘飘然。
其实,每一次面临挑战的时候,都有想放弃的那一刻,但是,真不能!就祈求上帝保佑,拜托佛祖给我力量,用“再难,总能过去”的念头,来安慰自己,然后,咬咬牙,挺住!
5.将手机使用时间和使用内容数据化,是手机管理的前提。开通“手机使用统计”功能,每天统计当天手机使用情况,一目了然。如果没有或找不到,也可以下载相关的APP,让自己清楚每天的手机使用情况。
6.约定一个或几个绝对不碰手机的时段。早晨10点以前,这主要是改变清晨玩手机的习惯,特别要防止一睁眼,第一时间就翻手机的习惯。再如下午2点至5点,在学习时间内,也可以设为绝对不碰手机的时间段,每天以设置两个时间段为宜。
7.你有多自律,就有多自由,也是一个伪命题。(如一老师)从自律的角度求自由,生命是平庸的,虽然这可以走向优秀[悠闲]真正的创造是随心所欲,所谓不逾矩其实是外人的视角。因为,从本质上,自律仍是一种执念,不是真正的自由(去执)
(备注:今早虽然没关机和断网,但没刷,没逛,只是总结了今早的学习心得,而已)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