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情感盲点里长大的孩子,遭受的同样是情感的忽视。莫名其妙想起了这句话。最近在看克里斯多福的一本关于亲密关系的著作,坦白讲这一类书对我有很大的难度,朋友送这本书大半年了,还没看完一半。现在就作者谈的一些知识,结合咨询经验和个人看法,谈谈亲密关系与童年成长经历的话题。
几乎每个人都希望拥有很棒的亲密关系。甚至很多人终此一生,花费大量的精力在寻觅伴侣,这个过程似乎是永无止境的冒险旅程,不断的寻找,失去,或者离开,如此反复,直到寻觅到理想的伴侣。即使伴侣理想了,有时亲密关系也会是沉重的负担。克里斯多福曾言“寻找真挚永恒额亲密关系,其实就是寻找自我”。其实对绝大多数人来说这个过程很难也很辛苦。
亲密关系,我们究竟在渴望什么,又在寻找什么呢?有人说中国人的婚姻七八成是建立在安全感之上,都是婴儿在找妈,最后把爱情活成了亲情,两个人活成了一对亲人,看似很亲密,实则谈不上精彩。于是在亲密关系的路上,有人寻寻觅觅,始终找不到入口;有人则在亲密关系中慢慢失去了激情和幸福,努力找出口。
谈过恋爱的人,可能都经历过,或者听说过这样的对白。
“你喜欢我吗?”,“你真的爱我吗?”,“有多爱?”,“这个都是真的吗?”,“你怎么会爱上我,爱上我什么了?”,而且这个问题的出现,不分男女,甚至不分场合,可能出现在拥挤的公交车,异国他乡的旅途,沉默的间隙,激烈的肌肤之亲····毫无征兆,猝不及防。
喜欢提问的这一方,总是不经意间会触及这个话题,另一方面永远很无辜,会觉得“我这么爱你,你感觉不到吗?”,“这个问题还用问么?”等等的内心思考。但是这些思考和怀疑绝对不会说出来,除非他立马想 say goodbye.。其实有这样思考的人,你们的思考是对的。有这样提问的人,他自己真的不知道,或者说即使知道,他也自己不敢确认,需要你帮着他确认。这是什么?这就是一种情感体验的盲点。
有情感体验盲点的人,他们不但无法很好的体会自己的内心状态,也很难准确的体会别人的感受,会忽视自己的情感,同样会忽视投注在自己身上的情感。挺多太多的人抱怨自己的另一半,好奇为什么对方同理心那么差,一点也不考虑自己的感受。其实对方真的很无辜,他们不是不想考虑,只是不知道你还有感受,也不知道怎么去考虑你的感受。
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他经历了童年情感忽视,童年情感忽视是jonice webb博士根据自己临床心理治疗经验提出和推广的,他认为一个孩子在家庭中,当孩子的情感需求长期得不到父母足够的认可,接纳和回应,孩子便学会了影藏和压抑自己的真实感受,长此以往,情感盲点就出现了。
现在有部分父母注意不到这一点,其实还有一些父母做的很不错了,但是还是存在点问题,记得那本书上有过这样的一个案例描述,大概是一本情感疏导的书籍,具体书名记得不太清楚。这个案例是这样描述的,其实很多家庭基本都会碰到这样的情况。
孩子喜欢荡秋千,不小心从秋千掉了下来,坐在一旁的妈妈看到孩子正好掉在了一堆木屑上,考虑到孩子应该没什么事。就对孩子说“宝贝,自己站起来,没有什么大不了的,你很勇敢”(备注:其实很多父母根本不会这么说,能这么说的家长已经是或多或少接受过某种学习的父母)下来大家觉得这个事件究竟是什么样呢?我们分别分析一下妈妈和孩子的心理状态。
【妈妈】认为掉的地方比较松软,孩子应该没事,不希望孩子娇气,希望让孩子自己面对,让孩子学会勇敢。
【孩子】孩子究竟是什么样的心理过程呢?我们不妨假设是我们自己在公园的秋千上掉了下来,面对那么多人,面对自己的妈妈,你内心什么感受呢?此刻孩子会有一连串的情绪反应,首先一定很害怕,这个想想就明白了,荡秋千多么开心的事情,突然掉地上都会害怕;其次呢?公园这么多人,孩子也是有自尊心的,也会尴尬,居然能从上面掉下来。别人都看着我呢,这可怎么办?
这个妈妈的处理方式是以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去代替孩子,直接帮孩子做了决断。也是这个情绪就在孩子这里挤压了。带孩子当过秋千的家长应该知道,这个时候孩子会表现的异常不听话,甚至孩子还会说“妈妈,我疼”,家长会继续反驳,而有些孩子根本再不会对这个事情再说什么,已经在压抑和逃避了。
整个事件中,这个妈妈是轻视、否定、低估了孩子的感受的,很多时候我们对大的事件会表现的异常关心,对小的事情却容易忽视,尤其小小的情绪和情感体验。长而久之,孩子的情感就被忽视。我们正确的做法是什么呢?应该积极关注孩子的情绪,去关注孩子的痛苦,内疚,痛苦,甚至是愤怒。引导孩子学会恰当的处理自己的情绪,学会直面痛苦。
大多数人认为童年创伤主要来自于遭受虐待、欺凌和抛弃,认为平时生活当中小的时间,小的情绪忽视不重要,实则未必,绝大多数家长都在看不起眼的事情上,逐步给孩子的成长打上不好的烙印,关键是自己不自知。越是容易被忽视的,往往是容易出问题的。
研究者总结的童年期情感忽视的典型情况如下:
1 自我价值及自尊缺陷。也就是平常所说的低自尊,会经常觉得自卑,得不到支持,气馁,孤独,丧失归属感;
2 表达障碍。无法准确表达自己的感受和需求,也无法对外界表达出来,当有人爱自己的时候,觉得这是不值得的,是羞耻的,是要隐藏的;
3 感觉呗剥夺,普遍缺失感。
4 抑郁。需求得不到满足,缺乏支持,无法明确的痛苦和失望,容易造成抑郁。
在此,希望父母教育孩子中,更多关注孩子的情绪,少点轻视、否定和低估,多点沟通,欣赏和肯定;
也希望在亲密关系路上的成年人,可以更好的借助建立亲密关系的契机,来修正我们童年缺失的经验。
能够制造安全感的只有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