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本质被理想化,被看成一个独立的实际存在,这就是上帝克尔白神殿的教徒
—费尔巴哈
上帝这个概念始终存在于哲学与宗教之中,挥之不去。哲学思想也围绕"上帝"分为有神论和无神论两方。到底是人类创造了“上帝”,还是“上帝”创造了人类,这始终是一个问题。费尔巴哈认为,历史上几乎所有的哲学和神学理论都在追求一种幻觉,总喜欢把某个“彼岸的、绝对的世界,某个思想的世界或者上帝的世界看成本来实际的世界”。费尔巴哈发反其道而行之。他所关心的,完全是“此岸、现实、自然、此时此地的人”。让人为这才是唯一的、真正的现实存在。
费尔巴哈的一生
费尔巴哈费尔巴哈和大家习惯性认为的哲学家的形象差不多,家境也是十分殷实,父亲是一位很有名气的律师,包养着一位情人。费尔巴哈不是独生子,有好几个兄弟姐妹。从小成绩就很优秀,也是老师眼中的好孩子。大学在海德堡大学学习神学,后又改学哲学。“神学上那些关于自由与附属、理性与信仰之类的大杂烩和我追求的真理水火不容。我的灵魂追求统一、明确、绝对。”这就是费尔巴哈放弃神学的理由。二十五岁的费尔巴哈成为了大学讲师,从此潜心学习,专注研究。
耶路撒冷,圣墓教堂费尔巴哈是个很简朴的人,例如他在信中写的一样,“一座像我现在住的房子,静静悠悠,位于大自然的怀抱。上午一杯水,中午一顿普通的午餐,晚上一大杯啤酒,最多加上一个白萝卜。如果永远拥有这些,那在这个世界上,我对大地就无所企求了。”从这段话里我们也能隐约感受到费尔巴哈是个贴近生活的人,并不像其他哲学家一样,总是沉浸在思辨的世界里。但在他发表了《论死亡和永生》这篇文章后,他的大学任教生活就彻底结束了。一方面,这篇文章使大家认为他是一个无神论者,反基督分子,因而遭受到排挤;另一方面,他发现他志在写作,不喜欢讲台上乏味的工作。于是他放弃了这份教授工作。
丢失工作的费尔巴哈生活变得窘迫起来,找不到相应的职位,穷困潦倒。后来,一位少女把他拯救了出来。这位少女的父亲是一位商人,据说是瓷器厂的老板,少女接受了他的求爱,并与其结婚。婚后的费尔巴哈生活依然保持这简朴的作风,收拾家务,整理书房,这些与不修边幅的哲学家形象相去万里。这个家庭给他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安全感,就像一座桃花源。但据说,费尔巴哈有过一次外遇。
背负着光荣与罪孽的十字架随着1848年战争的爆发,他积极投身了革命,从事民主事业,哲学思想的影响也随之扩大,之后历史发生改变,费尔巴哈从新进入学术界,发表演讲,影响巨大。但他感觉到自己软弱,“我可能经历了人生最凄惨的困境,我非常可望回到那种简朴的生活中,当我必须走向讲台时,我觉得我走向是断头台。”后来他就回到了原来的“桃花源”,但好景不长,瓷器厂破产,晚年的费尔巴哈靠基金会的救济和朋友的帮助维持着生活,1872年去世,享年68岁。
人类创造了上帝,人是万物的标尺
尽管他早年放弃了神学的研修,但费尔巴哈向来注重神学和宗教,“只有一个目的,一种思想,一个主题,那就是神学和宗教。”
耶稣传道费尔巴哈早期迷恋于黑格尔的“绝对精神”,但后来他对于黑格尔的言说发生了改变,他觉得黑格尔的绝对精神不是他所关心的人的精神,而是上帝的精神。在他看来黑格尔的思想是“毫无意义的学说”,是“喝醉了的哲学”。“我要使哲学再次清醒过来”。费尔巴哈明确地表示,拒绝一切从上帝出发的学说,他认为“人是所有事物,所有现实存在的标尺”,应该“把人作为哲学研究的第一对象”。
费尔巴哈批判理性总是超越实际地去胡思乱想,他认为“感性是人的本质”,“真理、实际和感官性三者统一”。他主张抛弃超感性的东西,他是第一位严密分析解释了无神论的思想家,“上帝的本质是:一个想象出来的,不存在的东西被看成了现实的和实际存在的。”马克思的理论也从费尔巴哈这里得到很多启示(费尔巴哈提纲),正如费尔巴哈自己所说:“无信仰取代信仰,理性取代《圣经》,政治取代宗教和教会,地取代天,劳动取代祈祷,物质穷困取代地域,人取代基督教徒”
人类创造了上帝,人是万物的标尺,费尔巴哈如是说虽然费尔巴哈的无神论论证得那样的精辟,但上帝这个问题没有从他那里断裂,甚至消失。至今上帝还是人们讨论的问题,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我个人以为,费尔巴哈误以为上帝存在于人脑之中,其实上帝是存在于人心之内的,理论对于信仰来说,微不足道。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