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问我从哪里来,我的故乡在远方......
如歌曲《橄榄树》中所唱的,生命中所遇到的来自远方的老师不少,且随着学历的提升来自远方的老师再正常不过。但在中小教师中大规模出现这种无分地域,无分南北却似乎是近十几年来才有的现象。
日出看远方记得念小学、中学时,老师几乎全部来自本地,上课时普遍操着独特的“塑料普通话”,乡音味极浓,也有老师偶尔直接“切换”到“土话”授课,完全不影响师生的理解与交流,甚至倍感亲切。
那时来自外地的老师大约只记二、三个,全是当年下放的知青。他们在这片土地上也扎根了有些年头,却操着一口外地腔,毕竟“乡音无改”。这奇特的发音自然成了同学们私底下模仿与调侃的对象。
直到上大学才接触来自四面八方的同学与五湖四海的老师,这时方知中国是之大,世界之多元。教师的流动只不过参与世界分工的缩影罢了。
听远方的声音然而细想之下,从历年的教师招聘或许可窥见一定端倪。
毕业后参加教师招聘,大概是大中院校取消分配后第一次面向社会招聘,其制度甚不规范。考试由各县教育局自行命题,自行招聘。其中有一条十分有意思,叫“哪里来哪里去”。意思是,考试录取后不按志向,不按排名,不按实际需要,而是按户籍所在地。户口在哪,便去哪教书。
如此粗糙的招录模式自然引来许多诟病的话题,有些地方教师紧缺,有些地方教师配额严重超员。后来便陆续由各乡镇根据“生师比”等实际情况提出招聘名额计划,再行划定人数。但其中仍有一条限制,即“需持本地户籍”。
户籍〉能力这种明目张胆的户籍歧视,确确实实的存在了好些年。直到社会维权意思的提高,才逐渐转善。这种做法完全阻碍外来新鲜血液的注入,到目前为止仍有少部分地区在推行。从历史来源而言,当是计划经济思维模式的产物。该模式尤其以大城市为甚,造成的后果是城市招聘竞争激烈,户口所在地的考生享有特权,而广大边远地区岗位却无人问津。外地人想报无资格,本地人去视家乡如梦魇,恨不得早日远离故土。
再往后,教师招聘计划开始取消地域歧视,实行不限户口制。只要你能力强,有竞争力,欢迎涌跃报名。于是大城市的教师岗竞争愈发的惨酷,许多考生便剑走偏峰,选择农村边远地区报考,如此教师的异域流动方成为常态。教师队伍中来自远方的老师便日益多了起来。
来自远方的老师,有着同样的教师的梦。最后,仍以《橄榄树》这首歌的歌词收尾。
不要问我从哪里来
我的故乡在远方为什么流浪
流浪远方 流浪
为了天空飞翔的小鸟
为了山间清流的小溪
为了宽阔的草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