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区住久了,放假猛然一城南的回家还有点不适应。郑州南边没有东区完善的绿化,也没有人工湖,使得南边的秋风尤为干燥。骄阳下干渴的秋风夹杂着沙尘直嗖嗖地打在脸上,有点疼。骑车时,尘土迎着脸飞来 ,钻进眼里去。秋天,太干了。外出溜一圈回来就觉得脸干,全身还蒙上一丝淡淡的“风尘”味。
扬沙,还是有。只是南区尤为明显,特别是刚出地铁时感受最强烈。和东区柔若无骨的秋风形成对比,南区的风天生“骨骼”不同凡响,有脾气。龙子湖有一个湖,不知不觉中空气就会好很多,更湿润。润一点的风就没那么嚣张了,待人也温柔。
郑州的变化确实挺大的,马路中间陆陆续续添上BRT车站。记得小学的时候特别反感BRT,因为有它的地方就有堵车,那时候BRT刚开始建。等我上了大学,地铁也通到家门口了。我上的每一个学校,从小学到大学,每一个都逃脱不掉拆楼、盖楼的命运。小学的教学楼太久了,等我上了三年级就拆掉了。于是四年级的我们去隔壁的二十二中学上了一年学,占了二十二中两层教室,外加一个小院子当操场。初中,盖办公楼,同时拆掉重建实验楼。高中,建操场、盖体育馆和游泳馆。不得不说一下我的高中,那个操场,可是修了十年的操场啊!终于在我高三的时候完工了。因为政府复杂的审批,每一年都在搞审批、搞文物探测。高中以前是商专,至少有十多年都没被批下来。所以操场上已经长出一片由枸桃树、杨树组成的野生树苗群,足有三四米高。
高一高二的秋天,体育课没事学校就让我们上操场除草,一个班一人拿一个铁锹铲草。铲铲草,捉捉蚂蚱。因为草都被我们除了,所以一到秋冬大风天,风把土吹得老高老高的,我们就在教室里欣赏窗外的尘土飞扬。看现实版“沙漠化”、“水土流失”。
高三,终于修好的操场,铺上假草皮。再也会不长草和蹦蚂蚱了。到了大学,居然还在修。高中修体育馆,大学也在修体育馆。一直都在建新楼。十多年来,每一个学校都免不了重建,大学也是。
小的时候还没有东区,只觉得东区很远、网上的“鬼城”。长大以后,东区变成了我要生活四年的地方。成为郑州房价最高、环境最好的地方。我的回家探亲访友之旅也变成东四环、西四环、南三环、北三环来回奔波。熟识的朋友,多搬离市区迁往离市中心稍远一些的地方。老实说,上大学之前我很少去二七。在我印象里,二七很堵、很乱、人很多。我一般没事都会特意绕开,没别的原因,就是因为人多、堵车,走不动。大学和室友去二七,第一反应就是,去凑热闹了。
室友问我郑州有什么好玩的,我也不知道,是真的不知道。我的活动范围绕郑州郊区一圈,很少来市中心。带着室友像我一样东西环来回跑,也有点不现实。我常去的地方也是公园,或远或近,嫌晒就去花卉市场溜达,一来空气好,冬暖夏凉也不热。二来花鸟鱼市场一般都连在一起,看看奇异的花花草草,逗逗小猫、小狗、仓鼠、鹦鹉,去观赏鱼市场看格式各样怪异的鱼,从缤纷的热带鱼、鲨鱼到变色龙、蜥蜴、蜘蛛一类的异宠。碰到乖巧的猫咪、和蔼的店家,好好撸一把猫,一天也是非常高兴。倒是很少靠逛街打发时间,所以出去玩,虽然理论上我应该比我室友熟,但是实际上多是她们找地点领着我去。假期在市区闲骑车漫无目的的乱逛,也会不由自主会拐到棉纺城等老城区。因为有种熟悉的感觉,像小时候记忆中的样子。
大概这十年,城中村消失、郊区的农田村寨消失。比如东四环,上大学前在我印象就是妥妥的“荒郊野岭”,现在我的学校就在这个“荒郊野岭”。
城市的变化,未来的蜕变,兴许又是另外一番模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