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该醒了

作者: 春山_2fd9 | 来源:发表于2017-10-13 15:27 被阅读0次

    01

    2012年,《舌尖上的中国》在深夜突然大火。

    作为一向冷门处于边缘地带的影视纪录片导演,陈晓卿对突如其来的“一举成名天下知”很不适应。

    据说,在片子火了之后,原本每天晚上加班之后,在各个巷子里出没找美食的陈导,直接就取消了这项原本怡然自得的乐趣,而面对朋友聚会时,对自己成为名人的调侃也是直接摇头摆手,绝不回应。

    总之是,反感的很。

    陈晓卿即便心里反感,也挡不住大众的热情。很快,在时任纪录频道总监刘文的大力推动下,《舌尖2》就提上了章程,导演依旧是陈晓卿。

    在《舌尖》第一季播出完毕时,有观众抗议摄制组在选择地域时偏心,河南的美食元素太少。因此,在第二季的消息传出来之后,就有很多人要求增加河南元素,当然,这都是河南人。摄制组也从善如流,在第二季《相逢》中,将开封灌汤包、鲤鱼培面从头到尾拍了个遍以和杭州名菜灌汤包和西湖醋鱼通过历史的延迁做对比。拍完之后,摄制组的拍摄场地,开封第一楼特别开心,而之前陈晓卿曾亲临,一口气吃了7个包子的方中山却很失落。

    方中山失落是有缘由的。

    作为河南标志性美食胡辣汤的品牌龙头,方中山在河南人民心中就是胡辣汤的代名词。最重要的是,早在《舌尖2》还处于调研的阶段,陈导曾经亲临方中山,这是多好的一个开端。谁知道最后还是没能上镜,反而让包子不如黄家,多是游客光顾的开封第一楼抢了先,怎么想都不会咽下这口气。

    陈晓卿后来出面解释了胡辣汤没有上镜的原因。

    “我们拍摄时想方设法,希望能把它拍得诱人一点,但无论怎么拍,都是稀糊糊的不上相,我们甚至把摄像机埋在胡辣汤汤底下,但稍微深一点就不透明了,从底下往上飘起来的时候,惨不忍睹。”

    说白了,不是食物的问题,是卖相的问题。

    纪录片虽然逼格搞,可也是要看脸的。别管多么有营养、有价值的食物,颜值不好,不上镜,都是硬伤。

    《舌尖1》中曾经说过这样的话,在中国,轰轰烈烈的城市运动消磨了各个城市之间的个性,唯一能代表一个城市特色也只有美食。

    胡辣汤代表了河南,也映射出了河南的处境。

    也许历史底蕴深厚,文化源远流长,可那都是过去,对于活在当下、只讲今生的大众来说,现在不好看,把自己的曾经说得天花乱坠都没用,充其量不过是夸夸其谈罢了。

    02

    河南人,别管是郑州的、南阳的、信阳的、驻马店的……当自称出现在书面上或者和外地人的聊天中时,总是喜欢自称自己在中原。

    这从大街上四处可见的各种广告就可见一斑,别管是卖房子的,搞理财的,还是街头摆摊卖茶叶蛋、批发打底裤的,动不动就要打造美丽中原,建设美丽中原。

    在东区商务外环占了一栋楼的郑州银行,在它的大楼前方的红星红旗下,放了个仿制青铜大鼎,上面请范增题上自己的名字,寓意鼎铸中原,2015年末,郑州银行大楼的旁边,河南十几家地市的小银行合并而成中原银行租了几层办公楼,宣称自己“鼎立中原,融通四海”,据说两家银行私底下还争论过谁才真正是鼎的合法拥有者,但不管怎样,都立志要造福中原。

    当年,位于郑州火车站附近的亚细亚商场,最显赫的时候,广告语“中原之行那里去,郑州亚细亚”,传遍大江南北。一时之间,在全国人民的心中,亚细亚的高品质服务,就代表了新中原。

    这毕竟只是昙花一现,就如同现在亚细亚淹低矮的大楼淹没在火车站附近不断拔高的大厦一样,根深蒂固的认知岂是服务员的几个笑脸就能抹杀的?

    身处河南的人们,骨子里不但留着几千年流传下来的血,而在思想上,对中原的认同,也远远高于河南这个同样存在上千年甚至更久的名称。

    有时候,一个名字所代表的从来不是浮于表面那么简单。

    家长给孩子起名字叫“王者荣耀”,绝不可能仅仅是喜欢玩游戏那么简单,有可能真的是想过一把太上皇的瘾。很多新成立的公司,总要给自己起一个高大上的名字,比如那些号称精通奇门遁甲、在街头挂块儿牌子、摆个摊位的江湖术士,在给人算命的时候,也总是先问你叫什么,仿佛能通过名字看到你的前程似的。

    事实上还真是这么回事儿。

    在绝大多数中国人心中,名字不仅仅是一个称呼、代号,更是一种期许、象征甚至理想。

    中华文明是大河文明,所谓的“河”就是黄河,而坐落在黄河边上的河南,可谓是一手缔造并见证了中华文明的发展变迁。在文明缘起,国和家都尚处混沌的时代,中原这个名字就代表着中国,也代表着全世界范围内最优秀的文化、最先进的文明,以及最优秀的人种。

    虽然,因为战乱、饥荒、洪水等等原因,河南在中华文明的后半段落伍掉队了,但这丝毫不影响河南骨子里的那种文化优越。如同没落的贵族一般,即便现在衣衫褴褛,也要昂起自己高傲的头颅,那些自己也许只是道听途说,根本就没有机会经历过的繁华,通过言语、文字的形式代代印刻到骨血之中,毕竟,我们祖上曾经阔过,而你们没有。

    这种痕迹处处可见。开封清明上河园的东京梦华,洛阳牡丹公园的大唐盛世,安阳殷墟的甲骨文博物馆、南阳到处都是人造三国的痕迹,商丘更是不用说……

    在河南,如果一个地方历史没有一两千年,没出几个轰动一时、影响历史发展走向的大人物,都不好说自己是历史文化名城。

    这多少让后来吃国家政策红利,没有太多历史文化底蕴的深圳听起来觉得天方夜谭。

    03

    深圳肯定不会为自己的“没文化”而自卑,反而会觉得骄傲。

    曾经的小渔村,现在的国际大都市,中国乃至于世界上最有活力的城市之一,深圳吸引着众多年轻人、创新企业的目光,在国家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中,是最瞩目的明星城市,在某种程度上,它的没文化反而让自己毫无历史包袱地“甩开膀子加油干”,乃至于有现在靓丽的成绩单。

    在河南,每个人内心都住着一个历史学家,同样也希望周围的人,都和自己一样成为历史学家。如果你去开封,随便在路上拦车坐出租,司机说不定就是个书法家、诗人、历史通,他可能会跟你聊王羲之、聊苏轼、聊黄庭坚、聊米芾,甚至聊河大的辉煌曾经,但绝不会提当下的开封怎样怎样,因为,相较于牛人辈出,辉煌不断的曾经,当下的开封不能说不努力,但多少欠缺点亮点和火候,暗淡得有些拿不出手。

    历史学家追捧以至于沉迷历史,那是因为对于他们来说,过去就是他们事业发展的未来。但大众不一样,对于他们来说,辉煌的历史充其量不过是百十块钱到此一游的景点,也许会铭记,但少有会沉迷。

    那些不过是见证过去的符号罢了,活在当下才是最重要的。

    这是中国人的处世哲学,过去的终将成为过去,把现在的生活过好,等以后回过头来看,现在自然就成了历史文化,上海、深圳的自信大概就源于此。

    北京大概是最谙此道的。

    同样是历史文化,加上先后一千多年的首都历史,北京谈得了历史文化,也创造得出辉煌未来,对于过日子,同样能养花遛鸟,活在当下,可谓是既有文化又有活力。

    北京也曾经失落过,也曾有过辉煌的别称,比如说北平,还有西安,它最闪亮的名字是长安,文人骚客念念不忘、历史学者心中回响,如同开封人的东京梦华一般,是梦非梦,完全都分辨不清。

    可即便如此,北京也好、西安也好都没有像河南这样,对名字执念到走火入魔,好像没了中原这个名头,河南便不是河南,黄河从此改道一样。

    在老北京的文化里,有一个非常出名的词汇叫“纨绔子弟”,这一群都是八旗子弟,祖上稍微往前推,有可能就是哪位显赫的亲王、功勋卓越的贝勒,靠着祖荫,不愁吃穿,遛鸟逗狗,吸鸦片,养戏子,每天没事干就在八大胡同里乱窜,张爱玲的父亲就属于此类。

    按照世俗的看法,这是一群不肖子孙。

    不务正业,不愿奋发图强,每天靠着祖上的家业,每天坐吃山空,即开不了源,又不愿意节衣缩食去节流,时间一长,家族也只是看上去风光,内里不过是个空壳子。

    河南还不至于如此,但如果继续沉浸在中原旧梦中不愿醒来的话,也离此不远了。

    从大历史宏观的角度去看,文化之所以能称为文化,绝不是停滞的,而是如同泉水一般,不断推陈出新,有自己的内生循环系统的,否则就是一潭死水。死水是什么样的呢?读过闻一多一定知道。

    对于一个城市来讲,如果只守着自己过去的那点文化荣光,而不去开拓新的局面,再辉煌的过去,也填补不了现在的捉襟见肘,何况,这种捉襟见肘还不知道什么时候真正结束。

    纨绔子弟到哪都不会受欢迎,大众最爱听的故事,还是立志上进、凤凰涅槃的大团圆故事,人们可以允许你一时的沉寂低落,毕竟盛衰无常,但如果就此没落无闻,就真的是不肖子孙了。

    看看同样是历史文化名城的杭州,河南真的需要加油了!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河南,该醒了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lgvzy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