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多少人学生时代和我一样我最憎恨的历史人物是秦始皇:那会儿怎么没有把书都烧干净,害我读书读得那么辛苦。于是盼着快点长大,认为长大之后就不用再学习和写作业了。
然鹅,待我工作之后的一个月,发现毕业那一天的浑身轻松原来都是假象,孔老夫子说过的“学而不已,阖棺而止”以及小时候长辈一直告诫我的“活到老,学到老”是真的,一个血淋淋的现实摆在了我的眼前——为了不让老板找借口炒我的鱿鱼,我要不断地,比学生时代更加努力地学习和工作。
其实对于人类而言,学习就像呼吸一样重要,人类出现的第一天起,就依靠长者向年幼者传授如何寻找和识别可吃的食物、如何制造各种武器进行狩猎甚至如何进行生育。
这种具有传承性的学习行为直到我国战国中期由孟子提出并被他的弟子收录到《孟子》当中,原文为: “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这里的“教育”结合上下文,可以理解为“教之、育之”,即两个概念合二为一。
而在当今社会当中,越来越多的企业更为看重的“培训”,对中国人来说则是一个外来词,它是由美国现代管理学家泰勒在他的《管理学原理》一书当中首次提出来的。
但关于“培训”理念,我们中国的老祖宗们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把这个理念收入自己的作品集当中了,比如说荀子、老子、孔子、韩非子等等。
“培训”是什么?与“教育”有什么区别?有人说教育就像女人购物,到了超市左顾右盼,最后把该买不该买的全部买回来了; 培训就像男人购物,去之前先写一清单,到了超市按清单上的拿就好了。
事实上培训这种行为早在人类还没有文字记载的时候就出现了,就像开始说过的,人类在原始人时期就已经开始这种知识传承的行为了。而古代的读书人为了满足心理上追根溯源的需求,完善人类历史由于没有文字记载而缺失的部分,硬生生臆造出了几个教会人类基本生存技能的上古大神,来说明这种知识传承行为的合理性。比如西方《圣经》当中的亚当、夏娃——好像除了爱情之外没什么建树,好不容易出了个普罗米修斯,结果又没有什么好下场。
再比如我国传说中的有巣氏、燧人氏、伏羲氏和神农氏。
解决了生存上的难题,人类开始在生物进化的过程中,利用聪明的大脑进一步凸显了自己是进化过程当中的意外?
由于脑容量大,掌握了生产的技能,于是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慢慢的生产上出现了剩余产品和文化科学的发展,这时专门从事教育的工作人员和教育机构出现了——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学校。然鹅,世界上最早出现的学校不在中国,是在埃及,而中国的学校产生在商朝时期。
当时处于奴隶社会的中国,学校教育是统治阶级也就是贵族才能玩得起的东西,受教育也就成了奴隶主的特权。
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了东周末年的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转折点),这个时期迎来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分裂,也出现了文化史上的第一次高峰。一大群文化人一边哼着“翻身农奴把歌唱”,一边抓紧时间整理自己的学术观点及治国理论,于是“百家争鸣”出现了,而普通平民也因此有了进入学堂学习的机会,比如说“私塾”。这些人当中最有代表性的有老子为首的道家、孔子为首的儒家和韩非子为首的法家。
除了上述这些学派大家之外,还有两个人不得不说,他就是墨子和鲁班,墨子是“百家争鸣”中墨家学派创始人,思想家、教育家;鲁班是中国建筑鼻祖外加木匠鼻祖,按照今天的思路,鲁班头衔应该是发明家、科学家。
这里可以认为,在春秋战国时期,鲁班正式将“培训”这一理念,发挥到了淋漓尽致——通过有目的的传授,令自己成为了一个职业的祖师爷。至于“墨子救宋”的故事,有兴趣的不妨可以百度并了解一下。
只可惜这种能让老百姓上得起学、读得起书的的状况并没有持续很久,在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焚书坑儒也成了文化历史上的一大灾难,这是李斯所提出的“天下无异议”,速度将受教育的权利再次集中到统治阶级,将知识和教育的私有化转化成尽快实现中央集权制度的有力工具。
秦始皇建立秦朝之后,做了两件事情:一、统一文化;二、寻找长生不老药。
随着文化的统一以及知识被统治阶级的私有化,进一步清晰了中国历史进程当中的阶级划分,经过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演绎,教育和培训在当时来说分的还不是很清楚,直到汉朝有一个叫董仲舒的人出现。
他在汉朝武帝时期,提出了“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从此中国教育历史上“重教育,轻技能”的理念逐渐深入人心,儒学文化之外的其他知识和技能,都被是看作是不务正业的“杂学”,当时社会主流的知识结构是这样的:
平民百姓们因无法得到统治阶级眼中“有用的知识”,离朝堂越来越远。同时百姓无法得到教育情况,在历史当中也会被一些有心人利用,妄图一步登天,替代统治阶级,比如说东汉末年的张角。
这种由于知识的划分导致的阶级的形成,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到达了顶峰,教育、财富等各种社会资源掌握在少数人的手里,即便在中国历史上最混乱的一段时间——魏晋南北朝时期,不管朝代、国号如何更迭、替代,我理解为士族之间的战争,这种自己人打自己人除了“阶级内部斗争”,还能理解为“汉人互掐,胡人吃瓜”,但受苦的总是得不到当时社会主流教育的老百姓。
魏晋南北朝这个混乱的时代结束之后,中国教育史字在隋朝迎来了一个新的时代:“科举制度”的产生。“科举制”的初衷是为了削弱世族大家对朝堂的影响,巩固并加强中央权利的集中,同时它也是儒家思想的衍生,儒家思想自此开始被统治阶级拿来作为统治工具,其影响力穿越了一千五百多年一直延续到了21世纪的今天。
“科举制度”的产生使得教育下移,改变了士大夫做官的局面,隋炀帝将他老爹隋文帝杨坚设计出来的“科举制度”进行改进,发明了进士科,并且成了普通百姓做官的途径。同时因为汉代董仲舒的功劳,儒家思想也因为当时政府的主导变得更加深入人心,而其他“杂学”难以被政府认可而缺乏成长的土壤。至此,中国古代的教育也已成为只为传承“儒家思想”的教育。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江湖的地方就有纷争,科举制度的产生对公平竞争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隋唐时期由于世家大族历史的积淀导致权利仍然集中在少数人手中,而且这种情况随皇权的分散愈演愈烈,上层的士族子弟,不管品德能力高低,凭借世家门第,生来就是统治者,不需要学习,他们看不起老师,尊“家法”而鄙从师。于是,韩怼怼上线了。
韩愈在上述背景下,洋洋洒洒的写下了一篇题为《师说》的论文,在对“师”这个字进行补充和说明同时,更加系统地提出了对“师”这个字的解释,通用于“老师”、“师父”,也就是那个教会你知识和技能的人。不知道是不是这篇《师说》的作用,在那次韩愈领导轰轰烈烈的古风运动之后,不仅讲坛上进行授课的老师,在杂学传承过程中的师父,身份和地位都得到了大大的提高,重新让人们树立起了“尊师重道”的信念,于是也有了很多传颂至今的经典故事。
后世对韩怼怼以及唐朝的柳宗元、宋朝的欧阳修、苏氏三杰、王安石以及曾巩并称为唐宋八大家,他们发起的持续了两百多年的古文运动对后世的教育产生了非常深远的影响,到宋朝的时候,统治者在尊孔崇儒的前提下,糅合佛、道思想形成以朱熹为首的理学派,并将唐朝就已出现的以搜集、存储书籍的书院变为今天意义上的教育用书院。另外,湖南长沙的岳麓书院内,院训“忠孝廉节”就出自朱夫子之手。
同时由于宋朝年间手工业发展的迅速,致使当时的商业和贸易出现了历史上未曾有过的繁荣景象,手工作坊大量的出现,不得不让作坊主想办法招收人手并以老伙计带新伙计的方式进行技能上的传授,其实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岗位培训”,比欧洲有记载的在职培训早了500多年,之前属于非主流的自然科学在宋朝也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认可,科学技术发展达到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水平。提到宋朝的科学技术,有一个人不得不提——沈括,今天的你抬头看看夜空,没准儿你还能看到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小行星。
科学、教育、强劲的宋朝,却因为政治上的懦弱从建国开始那一天,就一直被北方少数民族政权欺负着,经过南宋和北宋两个阶段,好不容易熬死了辽、西夏和金,却没逃过蒙古人铁蹄的践踏,就这样中国历史迎来了第一次完全被汉族之外的民族统治的时期,也是中国历史上版图最大的一个朝代——元朝。
未完,待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