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为之,而有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也。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也。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
1 德为道体
马王堆帛书版《老子五千言》以德经为首,当我读完德经第一章,即通行版本中的第三十八章时,第一感觉不是这段话说了什么,而是:“何为德?”我们整天把仁义道德放在嘴边,那么究竟什么是“德”?
当我向自己问出这个问题时,我发现自己并不能给出清晰的答案。字典对“德”给出的解释为品德、品行,心意、志向,恩惠、好处。但在我自己的脑海里,德是一个很抽象的概念,只是外界向我灌输的这些文字解释,我没有形成自己的理解和领悟。要想看懂这一章,我得先理解祖师在写文的时候,是想用这个“德”字来表达什么。
当我看到甲骨文“德”字的写法,不禁眼前一亮。它最初的字面意思竟然是路上正视前方的眼睛。再与“道”的字源相比较,从图上看二者均意为在正路上行走。只不过“道”就是一个人在单纯地走,不强调用眼睛或是心。而“德”则强调用眼睛射出一道正直的瞄准线,从甲骨文到金文的发展又在“目”下加了“心”。
![](https://img.haomeiwen.com/i2499348/9dbc66919aa46961.png)
祖师有云:“吾不知其名,故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他称“道”是无法用现有的文字来命名,只是勉强用“道”来称呼它。“道”与“德”的甲骨文如此相似,选用这二字应该是别有深意的。我现阶段的理解就是,大道无形,德为道体,从人的德行中可以看出大道之存在。“道”与“德”本义相近,“道”用来定义这个终极概念,而“德”是定义如何把“观天之道、执天之行”落到实处,定义怎样去做、或怎样活。
“德”是心存正念,如同探照灯,照亮了前行的方向,让人在循道而行的正途上不会走歪。那么人只要心存正念,做出的事情就不会背道而驰。我觉得自己想清楚了,不免有点喜形于色,赶紧去看原文。第一句“上德不德”怎么理解?简直如当头棒喝。刚想出的正念之解,一个“不”字就给否了。我又去查甲骨文,左看右看也没法理解画了什么,百度解释为其本义为名词,指未经缔结构造而直接使用的树杈上的原始巢居,这个意思更加难懂。
2 上德不德
我一时儿半会儿也想不明白,就索性放下了电脑,揉着太阳穴蹓跶到孩子屋里,瞅见桌上有本刘墉先生写的《汉字有意思!》。拿起随手翻了几页,一幅图映入眼帘,我顿觉醍醐灌顶。刘墉先生画的是一颗种子已经长了根,但还没有钻出土地,用来表示“不”字。如果这样解释,我就能明白了,之前的理解还是太过浅显,不是具备正念就是“有德”,而是要做到“不德”才是真正的有德。无怪乎俗语不只说“积德行善”,更常说“积阴德”,先人诚不欺我也。
“上德不德”是指悟性高的有德之人,把正念藏在心里不露于外,如同地下未萌生的新芽,只用它去指导自己的一言一行,并具备“萌而未出”那种最强的生发之力,这才是真正的“有德”。“下德不失德”是指自以为是的有德之人,把追求德高望重挂在嘴上,失去“不”的那种状态,把所谓的正念展示给众人看,以获取称赞或敬仰。孰不知这种做法已然让其失去德,成为无德之人。
正如河南发生洪灾以来,有些明星以做慈善为名深入灾区一线。我相信他们也是真心想帮忙,但是当他们起了“不如也顺便宣传一下”的念头,用摄像人员占用救援舟、推送热搜、享受称赞的时候,就有违了“上德”的本义。无怪乎会被人在网上吐槽,反而失了口碑。他们自己也会觉得委屈,明明是做好事,为什么还会被黑?其实就是因为动了追名逐利这一念,使本可以默默奉献的“上德”,变成了“不失德”的状态,“是以无德”,被人口诛笔伐在所难免。
“上德不德”,“德”中有“目”,人活一世,面具颇多,不要听他怎么说,而要看他怎么做。
3 厚德载物
“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这句话可理解为五层境界,后一层都是因为前一层的境界达不到而不得已为之。
第一层境界:悟道,无心无念,清净无为。
第二层境界:具德,起心动念,皆为正念。
第三层境界:怀仁,以人为本,敬人为尊。
第四层境界:明义,家国情怀,舍己为人。
第五层境界:知礼,约束己身,敬重规则。
“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也。”到了“礼”这层境界,已经是“忠信”少到一定程度,需要用“知书达礼”来约束的最低要求了。五层境界从厚至薄,因此“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如何选择自己所处的境界,“去彼取此”,自然一目了然。
《道德经》微言大义,我这里只是分享些自己的粗略想法,也是盲人摸象。大道无形,不知能窥见几何。究竟何为“德”,还请诸君也自己体悟一番。
冥想部分:
立春时节的清晨,纷飞的雨丝在微风中斜斜飘下。一只小鹿从林中走出。它很喜欢雨天这种静谧的感觉,细微的雨丝落在油光发亮的皮毛上,又聚成一滴滴水珠滚落。它沿着山坡嘚嘚而行,轻盈的步伐踏出一曲欢歌。迎面是一弯在雨中叮咚作响的潺潺小溪,清澈的溪水在卵石上欢呼雀跃。
它驻足听了片刻,发力高高地跃起,轻松地越过小溪,走进一片竹林。林中的空气尤为清新,它深吸一口气,环顾四周。竹林里除了它空无一人,它能听到鸟儿清丽婉转的几串嘟噜声,能听到雨落竹叶滴滴哒哒的节奏声,甚至能听到竹笋在地下正努力破土而出的声音。
它心无旁骛、随意漫步山坡,在湿润的泥土上印下朵朵梅花,不知不觉中到了坡顶。远处的青山被云雾层层萦绕,山顶已晕入天空漫卷的雨云,如同仙境一般。山坳里住了几户人家,屋顶升腾起袅袅炊烟,那是红尘人间。
它心境平和,凝神挺立,微微颔首,礼敬自然。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