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悦读每天写500字每周500字
《趣说苏东坡4》变法与反变法之间的较量

《趣说苏东坡4》变法与反变法之间的较量

作者: 仰望_生长 | 来源:发表于2020-08-05 13:48 被阅读0次
苏东坡

​一

宋朝是一个非常强调中央集权的朝代。

宋太祖赵匡胤当初冒着风险创业,通过陈桥兵变,黄袍加身等步骤一举建立起大宋股份有限公司。

他非常清楚称霸一方的地方势力很容易出来搞事情,所以宋朝刚建立,他就通过一系列华丽丽的操作把军权、政权、财权最大限度揽到皇帝手中。

不得不说,这些操作,对国家的治理和发展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也存在着不少副作用,而且越到后边副作用越明显了。

我们可以简单看一下。

宋太祖即位第二年,就迫不及待地上演了一出“杯酒释兵权”的大戏。

太祖精心张罗了一场盛宴,特地款待了那些曾经和他打过天下的老铁们,碰杯之间不好意思地收走了他们的兵权。

杯酒释兵权

从此,军队交给了文臣手上。此外,他还别出心裁搞了个“更戍法”,让士兵将领经常来回更换地方,成功完成了“兵不识将,将不识兵”的壮举。

这些措施很好地避免了军阀称霸一方,一言不合跳出来挑战中央,但大大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导致堂堂一个大国老被邻居欺负,一点大国样子都没有。

宋朝很注重对地方权力的管控。一个地方,既有知州,又有通判(副知州)。

虽然通判是副职,但他是由朝廷选派过来的,要是有什么情况,可以绕过知州直接向朝廷打小报告。

而且所有公事需要知州和通判共同处理,这就很好地制约和监督了知州。

但这种做法白白增加了大量的官员,而且两人共同处理问题,时常闹分歧,工作效率低下。总结:花更多点钱,办更少的事。

宋朝规定地方政府的收入大部分要上交中央,这让上层统治者们沉迷享乐、挥霍无度,花去不少钱财。

此外,官员的工资也是一笔沉重的负担。宋朝对官员非常友好,奉行“高薪留人”政策。

当时宰相一个月能领到五十多万文,换到现在差不多月薪好几十万。再加上国家每年要像辽和西夏缴纳大量的银两和绢帛,国库已经空空如也。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公众号:沈公子)

北宋及可恶的邻居

面对矛盾重重、问题百出的国家,只有变革才有出入,统治者不会不知道这点。

庆历三年(1043),宋仁宗任用范仲淹等人搞了一次“庆历新政”,本想惊天动地干一场,无奈保守派太过强大,最终只能暗淡收场。

“庆历新政”的凉凉,再一次加深了社会矛盾,每年向辽和西夏缴纳大量金钱物资还老是被欺负,北宋王朝已经摇摇欲坠。

整个社会呼唤着新一轮的变革,呼唤着一位力挽狂澜的人物,带领这个国家走出深陷的困境。

这个重任落到了一个叫赵顼的年轻人身上。

赵顼就是宋神宗,宋英宗的长子,治平四年(1067)继承皇位。

宋神宗

年仅二十岁的他,承受了这个年纪不该有的压力。国家衰败,百姓贫苦,这一切让他愁下眉头,悲上心头。

而且一想到老祖宗曾和邻国PK,结果惨败而归,自己这个做子孙的就感到一肚子的憋屈。

他咬了咬牙,跺了跺脚,决定奋发图强,来一次轰轰烈烈的变革,带领国家再次走向繁荣辉煌。

从哪里开始呢?自己年纪轻,资历浅,那就先听听朝中大臣们对改改革的意见吧。

只是大臣们的每一次的发言,都刺激不了神宗的神经,无法激发出心底压抑着的火热激情。

是大臣们在胡说八道?并不是。这些官场混迹多年的大佬们,对社会情况认识比较清楚,他们深知,国家现在的问题不是一时半会儿就能解决的,循序渐进改革才是正道。

循序渐进?现在问题又多又严重,循序渐进到什么时候才是个头?这帮老古董是太保守了,早就没了当年搞庆历新政时的意气奋发。

满朝文武大臣,宋神宗竟然找不到一个和自己志同道合的,这个拥有最高权力的男人陷入了深深的孤独和苦闷。

就在摇头叹息之间,他脑袋叮的一响,一个金光闪闪的名字从他的脑海里浮现-—王安石。

下面把时间交给老王。

王安石

王安石,字介甫,超级学霸一枚,二十一岁考中进士,勇猛程度和苏轼有得一拼。

此外,他还是日记狂魔,不写不舒服斯基,最后整出了七十多万字。

王安石年轻的时候,跟着父亲走南闯北,了解了很多社会问题,从那时起,他立志要成为国家栋梁。

不过他这个人有点怪异。可能是他的关注点全都在思想和知识上,因而常常忽视生活中的一些小事。当时就流传着关于王安石的一些趣事。

有一天,一位朋友对王安石的夫人说:“我发现老王最爱吃兔肉丝。”

夫人一脸惊讶,说:“真的假的?我怎么不知道他还好这口?”

朋友说:“上次我请客,他一人把一碗兔肉丝全干完了。”

夫人想了想,说:“那碗兔肉丝是不是摆在他的面前?”    朋友点了点头。

夫人微微一笑:“这就对了,下次你把兔肉丝放得离他远远的,看他还会不会吃它。”

下一次请客,朋友特地把兔肉丝放到王安石的对面,没想到王安石闷头吃饭,专夹面前的那道菜,压根就不知道桌上还摆了兔肉丝。

别人都是把吃当做人生的一大享受,他是把吃当做了一个任务来完成。吃饭只是为了活着,干一番轰轰烈烈的大事,才是他的追求。

除了吃饭,穿衣也是他不在乎的,江湖上传说老王从来不换他的长袍。一天,几个朋友约他到一个寺院里的澡堂洗澡。

在他从浴池出来之前,朋友们偷偷地将一件干净的长袍留在外头 ,用来测试他是否知道衣裳已经被调换了。

王安石洗完出来,若无其事地拿起新长袍穿上,朋友动了手脚,他完全不知道。可能在他的世界里,衣服乃身外之物,有就行了,其他的管它干嘛。

虽然他对自己的生活和外在并不在意,但在政治上确实有过人之处。

从21岁考中进士到46岁得势,期间这25年,因为表现突出,朝廷多次召他进京做官,但他每次都狠心拒绝了。

这在很多人看来难以理解。朝廷喊你去做官,这是名、利、权三收的美事啊,多少人求之不得呢。你却拒绝了,心里咋想的?老王真的傻吗?当然不是。

王安石深深知道那时整个朝廷都是保守派的天下,自己一个没啥资历名望的人,去了也施展不开手脚。

所以,他拒绝诱惑,选择积累,选择蓄势。一个真正要干大事的人,往往是着眼于长远的,眼前的利益和诱惑很难迷惑住他们。

他在各个地方担任长官,推行一系列改革措施,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慢慢形成了一整套变法理论和方案。

就这样一位多次拒绝高官诱惑,政绩十分突出的王安石,让朝廷上的官员都充满了敬佩和好奇,都想看看他的庐山真面目,没别的目的,就是交个朋友。

宋神宗做太子的时候,对王安石的大名就有所耳闻,对他的所做作为连连点赞。

所以,在自己陷入孤独苦闷中的时候,神宗想到了王安石:虽然我还没和他确认过眼神,但我相信他就是那个对的人。

于是神宗召王安石入宫,两人一见面就像是多年未见的老友,热情亲切,越聊越投机,很快在一些列重要问题上达成了共识。

这真是天上掉下个知音来,可喜可贺!王安石怀着乐观豪迈的心情对神宗说:“陛下,现在正是我们大有可为的时候 !”

宋神宗和王安石

短短一句,字字千金,直戳神宗皇帝心底。神宗像打了鸡血一样,一扫之前的阴霾,脸上灿烂的笑容就像春天的花一样。

他看到了希望,看到了一个繁荣太平的国家仿佛就在不远处向他招手。希望就是这么神奇,它能让一个人的状态在一念之间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

接下来,君臣二人组开始了他们轰轰烈烈的表演。

熙宁二年(1069)二月,宋神宗任命王安石为参知政事(相当于副宰相),王安石受到任命,以迅雷不及掩耳之速建立起一个主持变法的新机构----制置三司条例司,用来处理各项改革事项。

历时十八年的变法运动,正式拉开序幕。

有神宗皇帝作为强大的后盾,王安石意气风发,一路高歌猛进,颁布了一些列新法。新法种类繁多,大致可分为“理财”和“整军”两类。

属于“理财”类的有青苗法、免疫法、均输法、市易法、方田均税法、农田水利法等;属于“整军”的有减兵并营法、将兵法、保马法、保甲法等。

理财为了“富国”,整军为了“强兵”,富国强兵,双管齐下,疗效更好。

新法一出,朝廷上下炸开了锅。虽然在那个时代,大家迫切希望来一次改革,但在改什么、如何改、改到什么程度等问题上,存在很大的分歧。

朝中的大臣们毫不吝啬自己的口水,上演了一次又一次激烈的争论。这其中,翰林侍读学士(皇帝的顾问)司马光的反对声最为强烈。

司马光与《资治通鉴》

司马光和王安石,在当时都是位高权重、德才兼备的大佬,变法之前,两人经常诗词歌赋往来,关系很不错的样子。

而现在,造化弄人,司马光走到了王安石的对立面,成了反对派代表人物。

我们可以简单看一下他们各自的观点。

王安石认为应该改变祖宗之法,尽快建立新规矩;司马光则认为老规矩不能大变,要慢慢改。

王安石主张制定一整套新法来增加国家收入;司马光则主张基本维持现成法规,同时节省开支,拯救国家财政危机。

总之,王安石想立竿见影,司马光要步步为营。

客观地看,无论是变法派还是反对派,两派提出的思想观点都各有利弊,虽然经历了一次次的唇枪舌剑,但谁也无法说服谁。

激烈的党争

一批元老重臣,如韩琦、富弼、欧阳修纷纷为司马光站台。倒不是因为他们是铁哥们,而是这帮经验丰富的官场老司机确实看到了新法中的种种弊端。

但....那又如何?神宗皇帝求成心切,一心想干一场大,小打小闹从来不是他的追求。所以,朝堂上的每一次口水仗,神宗最后总会站到变法派一边。

面对神宗对变法的一往情深,朝中的一些大臣深感失望。既然怎么说都没用,那就不干了。

他们有的称病,有的引退,有的要求外任,花式表达自己的不满。

每次接到大臣这样的报告,神宗皇帝不免心头一酸,可是没有办法,没有退路可言,法是一定要变的,不惜一切代价!

熙宁三年,司马光终于也受不了了,他选择离开朝廷,退居洛阳,从此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闭门只写书,历经整整十五年,完成了史学巨著《资治通鉴》,掌声鼓励一下。

随着官员们一个个离开朝廷,王安石变法工作遇到了人手短缺的尴尬。HR睡着了吗?还不赶紧招人!

于是,大量品德、才华未知的新人开心地收到了offer,一些投机取巧的小人趁着这个机会混进了变法者队伍中。

对于王安石他们的饥不择食,很多人纷纷送上了自己的鄙视。

当时流行一个段子,说有一天,一个宫里马戏团的小丑故意骑着一头驴来到百官朝拜的大殿外,大模大样地进大殿,侍卫阻拦:“驴怎么能够进朝廷?” 

这小丑假装惊讶:“现在不是凡有脚的都能上朝廷吗?”这虽然不是真事,却有力地讽刺了变法派胡乱选人的问题。

熙宁二年二月,苏轼兄弟回到朝廷。苏轼恢复殿中丞、直史馆的职衔,差判官诰院,苏辙则被安排在制置三司条例司工作。

朝廷的剧变让苏轼有些迷茫。宋仁宗期间,苏轼写了很多文章来表达对现状的不满,强烈呼吁统治者变革。

可当变革真正来临时,动荡多变的政局又让他对变革前景充满担忧。他和那些元老大臣走到了一起,成了反对派中的一员。

苏轼对变法表示担忧

在苏轼看来,法不是不能变,只是应该慢慢的来,王安石那样的变法太过于激烈了。

他还提出变法关键在用人而不在改革现行体制,而王安石又是改变朝廷根本制度,又是用人失误,实在找不出不反对的理由!

熙宁二年五月,王安石准备改革科举法,同时计划兴办学校,慢慢用学校代替科举。

这可是件大事,神宗拿不定主意,于是组织一波官员进行讨论。苏轼二话不说写了《议学校贡举状》,表示举双手反对。

神宗皇帝读后也举起了双手,为苏轼鼓掌:写得太好了,苏轼真是个人才!我得好好和他聊聊。

于是,马上召见苏轼。

苏轼收到消息,马不停蹄赶来见宋神宗。原以为自己会因为这篇文章而被皇帝怼,不过从神宗的神情和言语来看,似乎没有要收拾自己的意思。

神宗问苏轼:“苏爱卿,你说说当今政令有哪些问题?即使是朕个人的过错,你也大胆的说。”

哦,我的皇上,您要不要这么诚恳?弄得我都不好意思了。既然您都这么说了,那我就不客气了:

“臣以为,以陛下生而知之的禀赋,不患不明,不患不勤,不患不断,但患求治太急,听言太广,进人太锐。愿镇以安静,待物之来,然后应之。”

“求治太急,听言太广,进人太锐。”神宗一听这话,似乎被什么东西给击中了。

平时反对变法的意见他都快听出老茧了,苏轼这短短几句话却引起了内心的颤动。对于变法,对于之前做过的一切,他陷入了沉思。

神宗说:“爱卿这三句话,朕回头一定好好想想。”

接着,他又要求苏轼:

“你平时在馆阁工作,要好好为朕想想治理国家的事情,有什么就说什么,不要隐瞒。”

这是苏轼无数个日日夜夜期盼的那一刻。

他从小勤奋读书,进入仕途,为的就是有朝一日能辅佐皇帝治理天下。他忍不住把这件事说给了身边的同事和朋友听。

王安石知道皇帝和苏轼还有这么一出,心里自然很不高兴。这次变法,本来就困难重重,只有皇帝和自己心连心,一条道走到黑,才能迎来胜利的曙光。

现在倒好,半路冒出个苏轼来,尽在皇帝身边“妖言惑众”,这分明是在动摇皇帝的意志!

好在王安石的担心是多余的, 面对大臣们的狂轰乱炸式的反对意见,神宗皇帝保持了足够的战略定力,继续和他手牵手奔跑在变法的大道上。

那项科举考试改革方案,最终还是按王安石的意思来。

不过苏轼的一系列抢眼表现,已经征服了神宗,如今的他成了神宗皇帝面前的红人。有什么重要的活皇帝经常会想到他。

朝廷准备编修《中书条例》来提高行政效率,神宗想让苏轼来干,可惜被王安石无情否定了。

后来神宗又想让苏轼修《起居注》,这可是要整天和皇帝待在一块儿的活,太危险了,王安石坚决反对。

在王安石眼里,苏轼不过就是一介书生,虽然很有才华,但讲的那些东西都是什么玩意儿,一点实际用处都没有。

你说没用就没用吧,最气人的是会影响舆论,影响变法。对此,王安石无论如何不能容忍。

是时候采取一些措施了。

这一年冬天,苏轼莫名其妙被派去当了开封府判官,估计是王安石他们的苦心安排。

这能让苏轼远离皇帝,同时还有大量工作要处理,让他忙到找不着北,这样就没空关心朝廷那些事儿了。

只是,他们的愿望落空了。苏轼凭借着出色的工作能力,把手头的事处理得井井有条,他有足够的精力关注着朝堂上的风吹草动。

朝廷还真出现了一些动静。

神宗即位后的第三个新年,他想让祖母和母亲感受感受热闹,决定正月十五上元节在宫中举行大型灯会。

大型灯会

于是派人去市场上收购花灯。但花灯的价格太高,国库又没几个钱,只好靠着官威强制降价购买。

而且宫内需要大量花灯,百姓都被禁止购买。这些粗暴的举动引起了商人和市民的强烈不满。

俗话说“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口碑”。宋神宗只顾自己的利益,把百姓抛到一边,这是要把自己一代明君人设给搞崩的节奏。

苏轼很清楚这是典型的因小失大。他想起之前神宗对他说过的话,无论如何,都不能辜负皇帝对自己的期望!

想到这,他立马提笔写了一篇《谏买浙灯状》给神宗。文章里说:

卖灯的老百姓,并不是有钱人家,借的钱还要还利息。衣食的来源,就靠这些时日了。陛下作为百姓的父母,只可以加价购买,怎么能够减价支付呢。这件事很小,但关系重大。

读完奏章,神宗惭愧地低下了头,收回了之前的命令。

神宗的听话让苏轼有点意外,又有点欣喜。他尝到了甜头,并暗自下定决心:我苏轼哪怕砸锅卖铁,也要竭尽全力辅佐皇帝。

他决定在合适的时机,再写一篇奏章,讲讲自己对变法的不同意见。

其实那个时候,是真的不适合再发表反对变法的意见了。

首先,神宗皇帝和王安石是铁了心的要变法,再怎么反对都是白忙活。

而且当时的变法派混入了不少投机取巧、品德败坏的人,这帮人老是恶意攻击反对变法的官员。

在这样的环境下,你还敢明目张胆地和他们对着干,典型的给自己挖坑。识时务者为俊杰,该闭嘴时就闭嘴。

你看司马光后来回洛阳闭门写《资治通鉴》去了,弟弟苏辙批评新法被陷害后就不吱声了。

但苏轼做不到,他没办法乖乖闭上嘴,他不是那样的人,他心里有什么话不说出来就不痛快!

对于看不惯的事,他总是忍不住发表自己的看法,哪怕受到别人的陷害。

更何况当年他制举考“贤良方正能直言敢谏科”,不就是要敢于说话,敢于批评朝政嘛。

看看现在的情况,如果我不站出来说,还有谁来说?苏轼身上隐隐感觉到了一种使命感。

他向神宗皇帝递交了《上神宗皇帝书》,这篇几千字的文章,第一次完整系统地阐述自己对新法的不满和批评。在文中,苏轼劝神宗要“结人心,厚风俗,存纪纲”。

神宗读后,非常感动,然后,就没有然后了。苏轼劳心劳累写的文章,就这样幸运地被皇家收藏起来了。

见自己的文章迟迟没有回应,苏轼心中有一丝不爽,感觉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冷落。不过没关系,他已经做好了和神宗死磕到底的准备。

熙宁三年二月,他又写了《再上神宗皇帝书》。这篇文章除了讨论国事,还掺杂了个人的一些小情绪。

他说新法就是毒药,用得少,危害小,用得多,危害大,如果一直用下去,那就等着玩完吧。

话都说得这么恶毒了,总该有点反应了吧?对不起,还是没有半点音讯。你永远叫不醒一个装睡的人。

这年三月,又是三年一次的礼部考试。吕惠卿任主考官,苏轼任编排官。

昌惠卿是王安石一手提拔起来的,妥妥的变法派成员。应试考生中不少人为了迎合主考官,纷纷批评旧法,赞美新政。

在阅卷过程中,苏轼与吕惠卿经常闹分歧。当时有个叫叶祖洽的考生,他在试卷中写道:

祖宗法度,苟简因循。陛下即位,当与忠智豪杰之臣合谋而鼎新之。

吕惠卿看了连连称好,想把他取为第一。苏轼不同意,觉得这人是在诋毁祖宗,讨好皇帝,应该落榜处理。

最后,神宗皇帝殿试给了叶祖洽第一。苏轼气不打一处来,进士考试就该批评时政,现在让一个溜须拍马的拿第一,天大的笑话!

他模拟了一份答卷《拟进士对御试策》呈送给皇帝,又把新法批了一顿。

面对苏轼一次次狂轰乱炸,神宗皇帝有些不高兴了。

他把《拟进土对御试策》转给王安石看,王安石说:“苏轼这人确实有才华,但学的东西不正规。这次科举考试标准他有意见,所以发了些牢骚,不用去搭理他。”

于是,苏轼的文章再一次被收藏了。

看到神宗皇帝对苏轼有意见,小人们开始按捺不住了,他们找起了苏轼麻烦。

新任侍御史知杂事(负责监察弹劾百官)谢景温报告皇帝,说苏轼兄弟扶丧回乡时,利用官船运送私盐、木材、瓷器等东西,而且一路上冒名借用士兵,真是好大的胆子!

神宗下令调查。于是谢景温等人本着“搞不出事情不罢休”的原则展开了一系列调查取证工作,事情闹得沸沸扬扬。

苏轼自然很郁闷。他心里很清楚和当政者唱反调,容易被人收拾,可没想到这么下三滥的诬陷都会落到自己头上,真是不服不行。

当时,朝中还有范镇、司马光等元老重臣,他们纷纷站出来为苏轼说话。

至于谢景温那伙人,辛辛苦苦忙了几个月,啥也没忙出来。这事也就这么稀里糊涂过去了。

经历了这么一番折腾,苏轼深深感到人心险恶,朝廷不宜久留。于是,他上奏神宗,请求外任。

暗流涌动的朝廷

在朝廷说话没人听,还时不时被人陷害,还不如去地方上当官,踏踏实实为百姓做点事。

面对苏轼的请求,神宗万分不舍。这么难得的一个人才,却不能为自己所用,可惜可惜!神宗无奈地摇了摇头,批示道:

“去当知州吧。”

但中书省(宰相办公室)认为不合适,改成通判颍州(相当于的副市长)。

事实上,苏轼在官场上混迹已经有十年,按资历足够担任知州了,中书省却故意打压,神宗不好明确反对,索性大笔一挥,改批道:

“通判杭州。”

恭喜苏轼收获一份美差。

上有天堂下有杭,杭州是个好地方。西湖美景三月天,就等您来见一见。

—完—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公众号:沈公子)

(文中图片来自网络)

相关文章

  • 《趣说苏东坡4》变法与反变法之间的较量

    ​一 宋朝是一个非常强调中央集权的朝代。 宋太祖赵匡胤当初冒着风险创业,通过陈桥兵变,黄袍加身等步骤一举建立起大宋...

  • 走过十年

    今天看了苏东坡的纪录片,片中提到苏轼反对王安石变法,各位学者为苏轼圆场,说他没有反对变法只是反对激进的变法,弹幕上...

  • 变法——《苏东坡传》王安石变法

    钟嘉宜 卷二写苏东坡壮年经历,与王安石的纠葛占了好长篇幅,在"王安石变法"和"拗相公"两节,王安石是主角,苏东坡反...

  • 《苏东坡传》:乐观的态度,是你面对困难最好的利器

    今天我们阅读的是林语堂《苏东坡传》中的“王安石变法后的苏东坡——为官一任和因诗获罪”部分。 上篇我们讲到王安石变法...

  • 读完林语堂的《苏东坡传》,给我4点职场启示

    以前,关于苏东坡的了解,更多是觉得他很不幸,遇到那样一个时代,赶上王安石变法,因为与变法派政见不同,才最终落得一贬...

  • 《苏东坡传》:好的人生,都是从苦里熬出来的

    今天阅读的部分是林语堂《苏东坡传》中的“王安石变法中的苏东坡——不屈不挠的斗士”这一部分。 众所周知,王安石变法在...

  • 读书笔记二

    《康震讲苏东坡》 宋神宗为了富国强兵,让王安石主持变法。 反对派以司马光为代表,苏东坡也反对王安石变法。 苏轼在政...

  • 秦楚变法成败原因

    引言,秦国与楚国的变法分别为商鞅变法和吴起变法,在两国的的两个变法中,商鞅变法使秦国越来越繁荣,而楚国的吴起变法以...

  • The Gay Genius-Ch9&10

    王安石变法对苏东坡的影响是,在三次上书朝廷痛陈变法弊端后,苏东坡被调离京都,于熙宁四年(1071)七月赴任杭州太守...

  • 变法带给我们的启示

    战国时期,各个国家开始实行变法,说多说少都有些方面增强了许多,商鞅变法,吴起变法,为什么商鞅变法和吴起变法的结局不...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趣说苏东坡4》变法与反变法之间的较量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lhllx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