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课堂教学改革
课堂提问怎样才能达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境界?遵循这五个原则

课堂提问怎样才能达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境界?遵循这五个原则

作者: 立恒语文 | 来源:发表于2019-06-16 10:22 被阅读2次

    课堂教学是以年龄大致相同的一定数量的学生组成的班级为单位,以师生的共同活动为方式,以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为目的的一种教育教学活动。它是现阶段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最基本的组织方式。因此,如何最大限度的发挥课堂教学的作用,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教师就成了其中的关键。所以,开展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所必须遵守的原则的研究,无疑对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是大有助益的。下边,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就课堂提问所必须遵循的原则谈谈自己理解。

    一、提问要目的明确

    这里的目的有两层含义:

    首先,当教师给学生提出一个具体的问题让学生回答时,这里就隐含着这么三个目的:第一,你想通过这个问题告诉学生什么;第二,你希望由那一类学生来回答;第三,你希望他们的回答应该达到什么水平。在课堂教学中,者三个目的在任何一个具体的问题中都必然地存在着。因此,作为教师,在向学生提出一个具体的问题之时,教师本人首先应当对这个问题所关涉到的这三个基本方面有一个明确地认识,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

    其次,我们知道,课堂教学都有严格的时间规定性,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课堂教学又可以理解为:是在特定的时间段内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的一种教学活动。这样,教师在课堂上给学生提出的每一个问题都应当紧紧围绕这个“特定任务”,即一堂课的教学目的而展开,而不应当随个人一时的心血来潮而随意发问或临时插问。

    当然,在这一点上,我们必须把备课时没有预料到,但却在上课时突然出现的、对达到教学目标有益的那种临时插问和上述那种无益的临时插问区别开来:前者是指对学生理解理解教学内容没有丝毫榜之的临时插问,后者却正好相反。它不但有益,而且有时对学生理解教学内容会胜于备课时预设的问题。因此,前者在课堂教学中是必须小心避免的,后者则是应当发扬的。

    二、问域要具体清晰

    任何一个问题,无论是大是小,都有一个确定的问域,即问题所涉及到的特定范围。从这个角度出发,教师在提问时,须注意两点:

    第一,教师提问切忌漫无边际,大而无当。漫无边际、大而无当的问题学生会感到无所适从,回答自然也就五花八门。例如,有位初中语文老师在讲鲁迅的小说《一件小事》时,在介绍作者时,他给学生提了这么一个问题:鲁迅是什么人?这位老师的本意是让学生回答鲁迅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文学家。但由于这个问题问得太宽泛,因此,学生的回答也颇具喜剧性。有的喊“男人”,有的喊“浙江绍兴人”,有的喊“中国人”,有的喊“文学家”的,如此等等,不一而足。为了把学生的回答统一到他心目中的那个正确答案上来,这位老师只好请一位学生起立回答,可是这位学生的回答依然是“浙江绍兴人”!我们且不管这位老师提的这个问题有没有价值,但就他这个提问的问域看,指向模糊,笼统宽泛。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学生才会出现上述许多虽然正确但毫无意义的回答。

    第二,我们虽然强调教师提问要具体、明确,但是,这只是就学生的智力特点而言的。如果撇开学生的智力特点去强调具体明确,那就会很容易地滑到这个要求的极端。这样,就会由于问题的过于简单,从而使学生不但得不到任何收获,而且还会使他们觉着:这是老师对他们智力的戏弄,侮辱,因而他们不但在心理上拒绝回答,而且有时还会故意答错,借此来表露自己的不满或对教师的报复。

    由此可见,教师提问,一定要根据学生的智力特点来提:既不能漫无边际,也不能过于简单。只有最大限度地避免了这两点,才能最大限度地提出适合学生智力特点的问题来。


    三、 问题难易要适中

    教师在给学生提问时,一定要考虑学生实际的知识水平、认知特点,否则,问题太难,学生无法回答,课堂就会冷场,这样,无形中就会拖延课时,使教师很难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而且,如果长期地给学生提这类问题,无疑就会打击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因而会从根本上挫伤学生学习的自尊心。这种结果一旦出现,很难在短时间内消除,而且据笔者的经验,要消除这种不好的影响,往往得更换教师。

    问题太难是这样,问题太易也会造成同样的恶果。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太容易的问题对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来说,无疑等于蔑视,根本激发不起学生回答的兴趣。因此,作为教师,在上课时,给学生提问题,事先一定要熟悉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认知特点,然后围绕他们的知识水平、认知特点去设计问题。这样,不但会促使学生开动脑筋,调动已有的知识结构来设法回答老师的问题,而且常常还会迫使他们在回答的过程中加进自己的思考。如此一来,课堂教学必须承载的开发学生的智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的任务都将得到很好地落实。


    四、提问要面向全班

    班级授课制是我国现阶段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组织形式,所以,教师在设计问题的时候,就不能只面向少数“尖子生”,而应考虑到全班学生,考虑调动全班每一个学生都能参与回答、积极思考。在这一点上,教师最容易犯的错误就是喜欢点那些学习好的学生回答问题,冷落那些学习差的学生。当然,教师这样做,自有他们的苦衷。但是,如果长期这样做,不但会伤害其他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而且还会是这些学生在心理上产生一种冷落感、自卑感,甚至对抗心理。这样,即使有时候老师偶尔想到他们,点名让他们回答问题,他们要么不答,要么故意错答,用这种方式表达对老师的不满。

    因此,教师提问题能不能面向全班,不仅是个教学问题,更是个教育问题。问题提得好,能面向全班,有利于每个学生的发展;问题偏难,只面向少数尖子生,会给其他大多数学生造成伤害,可谓得不偿失。


    五、问题要有一定的梯度

    《学记》中有这样一句话:“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及其久也,相说以解”。把这几句话翻译出来,就是:善于发问的人,就象砍开坚木一样,先从容易的地方砍起,久而久之,自然就能顺利地解决了问题。这几句话讲的就是提问的梯度。换句话说,教师要想通过提问法引导学生完成某一特定的学习任务,开始的时候,问题不易过难,应循序渐进,逐步实现问题的解决。比如教学杜甫的《登高》,我们想通过提问法让学生理解该诗的意境,一开始,就不能直接提问:《登高》这首诗的意境什么特点?而应分这么三步来提:①《登高》这首诗使用了哪些意象?有何特点?②这些意象组合起来,构成了怎样的一幅画面?③由此可见,这首诗的在意境上的特点是什么?经过这么三步,学生对《登高》这首诗的意境特点才会有一个真切的理解。否则,一开始就直奔意境,学生不但不能理解意境,而且即使勉强理解了,也是夹生饭。

    提问法是课堂教学中使用最为广泛的一种教学方法,运用恰当,对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对高效完成课堂教学任务,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等等,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因此,教师备课时,就应当精心设计课堂提问,使提问尽可能做到“牵一发而动全身”、“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果能如此,课堂教学定会大放异彩。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课堂提问怎样才能达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境界?遵循这五个原则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lhmwf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