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时间:2023年8月3日
阅读方式:微信读书
阅读书目:《罩袍之刺》
阅读范围:第二章《生于坎大哈:商人瑞吉娜.哈米迪 》
瑞吉娜的绣坊
本篇故事的主人公瑞吉娜经营着一家绣坊。阿富汗传统的刺绣成网格状每一个格子中都有一个图案,有时图案上也会镶嵌珠片。这种传统手工艺品,是英国皇家纺织工业协会认定的世界上最好的刺绣之一。通常被用来装饰服装,也深受外国人的喜欢,成为旅游纪念品。
绣坊中的女工多是丈夫死于战乱的寡妇,一些妻子为了贴补家用,也会承接制作绣品的工作,完成后再送到绣坊,这样就可以在家中工作而不用因为外出而被指责。瑞吉娜希望用这种方式为女人们提供工作,给他们比施加更高的酬劳,让他们获得经济上的尊严。
然而因为外国驻军的撤离,和连年的战乱,很多外国投资家甚至本国的商人也逃离这是非之地。绣品的市场便大大缩水。瑞吉娜的绣坊被迫停业。
瑞吉娜的身世
瑞吉娜出生于阿富汗的南部,世界给予阿富汗的关键词是面纱与bao炸。而北方人则认为这些负面印象都来自于坎大哈这样的南方地区。
茶达里,也就是我们俗称的罩袍,是由英国人从南亚次大陆带到阿富汗地区的。当时英国与阿富汗发生了三次战争。第二次英阿战争后,当地的普什图人聚居区被一分为二,于是就有了阿富汗与巴基斯坦模糊不清的三不管地带。瑞吉娜一家便生活在这里,为了躲避战乱,一家人翻山越岭逃到了阿富汗。
瑞吉娜的父亲认为“男孩上学是教育一个人,而女孩上学则是教育了一家人。”于是瑞吉娜从小便接受教育。而当地人威胁说如果瑞吉娜再上学便会毁他的容。幸运的是他一家以难民的身份到美国避难,瑞吉娜便接受了西方教育。
虎父无犬女
瑞吉娜的父亲放弃了美国安稳的生活,回国要贫穷混乱的镇子上当市长。在他的努力之下,镇上的fu败被遏制,镇子修起了道路,有了太阳能路灯,环境明显改善,经济也得到了巨大的发展。然而这种大刀阔斧的改革,却动摇了当地一些人的利益。在经历了无数次威胁和暗杀后,瑞吉娜的父亲不幸死于一场bao炸。
在这里每一天都会有塔军,阿军,外国人,无辜当地平民死亡。可瑞吉姆还是执意留下来。当地人恭维她“是个男人”(类似于我们的“女汉子”)。
瑞吉娜并不赞成一些救援组织毫无章法的慈善行为。她认为授人以渔,提供工作,可以让他们用汗水换来尊严和重建生活的信心。现在绣坊停业了,她意识到这些行为都只是杯水车薪。尽管收效甚微,瑞吉娜还是坚信“无论在哪里,受教育才是改变人生的最好方式。”
个人感受
如果说第1个故事中的古尔赞婶婶和他的女儿们是女性意识的觉醒。那么这个故事中的瑞吉娜和他的父亲,则是妄图改变阿富汗现状的“孤勇者”。
只有逃离这是非之地,才能受到良好的教育。而见过世面后,又投入到这战乱之地中妄图扭转现状的行为,又显得极其的无力。看似精卫填海,毫无作用。但正是这一颗颗微不足道的小石子,在污浊的海面上掀起了些许波澜。谁又能保证,不会有越来越多的巨石掀起惊涛骇浪呢。瑞吉娜和她的父亲是令人敬佩的“孤胆英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