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前读过这本书,今天再次翻开它,不知为何,和去年感觉大不不同。
第一次读是因为网上推荐好书,评分很高。既然是好书一定要读,刚开始读的时候,里面有很多看不懂的内容,比如婆罗门,沙门,阿特曼,佛陀等佛门用语。名字也难记,悉达多,乔文达,乔达摩等这么多“达”傻傻分不清。
正如副题"一首印度的诗",书中的描写就像诗歌,意境很美,读起来却十分吃力,第一章几乎是没看进去,更是没看懂。从第二章就好像看明白了一点,越是到后面越渐入佳境……
整本书读完后我有非常强烈分享欲,不断向朋友推荐并分享我的读后感悟。为什么会这么喜欢这本书,我也不知道,只是觉得读书的时候会有深深的代入感。
书中描述的年轻的悉达多是一个意气风发的天选之子,拥有人们羡慕的一切。父母朋友在提及他都是满满的骄傲。这个近乎于完美青年才俊,定是无忧无虑的,而他却不满足于现状,书中所描述,“当他看到他可敬、纯粹、博学、德高望重的父亲都要每日自省,洗涤罪孽,”而“他的精神容器没有盛满”,激发他对迷茫自我的探索,他要出去走走,看看外面的世界,寻找真正的自我。
父亲尽管不舍,最终还是选择放手。悉达多抛下过去,在跌跌撞撞的寻找自我过程中,历经学习苦行僧,听世尊乔达摩讲道后觉醒,而在遇到美丽的名妓迦摩罗后为之迷恋,堕入世俗后悔恨,又去修行,去爱,最终内心平静修得圆满。
今日重读,我最大感触就是,在读第一章的时候内心竟然十分安宁,我尽情在美文里捕捉每一个让我产生共鸣的部分。比如第一章好友乔达文对悉达多的发自内心爱慕的描述:“乔文达知道:悉达多不会成为卑劣的婆罗门,腐败的祭司,贪婪施咒的商贩,虚荣空洞的辩术士;他也不会成为邪恶奸诈的僧侣,信众中善良愚蠢的羔羊。不,即便是他乔文达也不愿成为那样的人。他不想做千万庸碌的婆罗门中的一员。他要追随他,为人拥戴而神圣的悉达多。他要追随他,当悉达多成了神,抵达无量光明的世界,他仍要做他的朋友,他的随从,他的仆人,他的侍卫,他的影子。”
看到上面这段描述了吗?原来书中再就有伏笔,乔文达对悉达多是多么的崇拜,以至于下定决心要追随他,而此刻他眼中的神,后面的经历却沉迷于声色犬马事业爱情之中,变成了年轻的乔文达都不愿意成为的样子。
这似乎就像我们终其一生的努力,想成为梦想中的那个优秀的自己,最终被现实打败,依然回归平凡。
细品下来,这本书讲的所谓人生圆满不是完美,而是人生的完整,你所拥有的经历的,就是填补人生,用一句话来总结,存在即合理。纵观人生长河,当执念放下了,反而心灵净化了。
如书中最终成为摆渡人的悉达多所述,“知识可以分享,智慧无法分享,它可以被发现,被体验。”所以人必须亲身去经历,一切听到学到的知识都无法让人真正明白含义,只有亲身的体悟,用心去感受一切,总有一天,我们也会找到自己。
喜欢这本书,就去读!
这本书真是值得一读,值得多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