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记:
“船夫最大的美德是倾听:他乃少数擅长倾听之人。即便默不作声,讲述者也能感知他在安静、坦诚、满怀期待地倾听。他既不褒扬亦不挑剔,只是倾听。悉达多清楚,能向这样一位倾听者倾诉自己的 生活、渴望与烦忧是何等幸运。”这应该是“摆渡人”最重要的品质吧。我们经常会抱有“渡人”的执念,而这种倾听,在“渡人”过程中经常会缺失。
个人解读,由于认知的有限,可能有不当解读之处望指正,希望共读友友也多多分享,我们一起共读更美好。
声明: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在这漫长曲折的路上,一个男人成了孩子,一位思考者成了世人。然而这条路又十分美好,然而我胸中之鸣鸟尚未死去。这是怎样的路!为重新成为孩子,为从头再来,我必须变蠢、习恶、犯错。必须经历厌恶、失望、痛苦。可我的心赞许我走这条路,我的眼睛为此欢笑。为收获恩宠,重新听见“唵”,为再次酣睡,适时醒来,我必须走投无路,堕入深渊,直至动了愚蠢的轻生之念。为了重新找到内在的阿特曼,我必须先成为愚人。为了再活,我必须犯罪。这条路还会引我去向何方?它如此古怪,泥泞不堪,或许是个旋回。它自便吧,我愿随它走”。
这部分描写是人生就是一个圆漫长曲折的整合的过程,不仅有真善美,还有丑恶堕落。人生路上不仅鸟语花香还有泥泞不堪的曲曲折折,有时进三步退两步,当感觉很辛苦很累的时候,像在爬坡,是你需要在高处看到别样的风景。当受挫下坠时候,是你挣扎的太久了,需要休息一下,就像书中描述“你竟走了下坡路!”就像一路欢歌的河水,顺流而下也是允许的。这一切都是在生命圆的一部分,都被允许的。如果只允许生命绽放光彩来掩盖部分黑暗,不代表它不存在,只是你选择性的藏起来了,但它就像刺一样时不时的冒出来,让你痛苦一下。悉达多生命中最后一个缺口的填补,是他与儿子的一段相处,让他完成了生命的轮回,船夫瓦酥迪瓦就是帮他渡过这段经历的“摆渡人”。
悉达多第一次来到河边,是他觉醒时去尘世间之前,船夫瓦酥迪瓦免费帮他渡过河,并告诉他说“一切都会重来!”果然,悉达多在尘世间多年奢靡的生活让他悔恨不已,他已失去方向和目标了,被深困于自我的牢笼之中,再回到河边,并想放弃生命。
瓦酥迪瓦再次渡他过河,每日陪伴他,倾听他,帮他度过最艰难的日子,教他向河流学习,学会倾听河流。
书中这一段关于船夫的描述在我们的生活中非常重要!“船夫最大的美德是倾听:他乃少数擅长倾听之人。即便默不作声,讲述者也能感知他在安静、坦诚、满怀期待地倾听。他既不褒扬亦不挑剔,只是倾听。悉达多清楚,能向这样一位倾听者倾诉自己的生活、渴望与烦忧是何等幸运。”这应该是“摆渡人”最重要的品质吧。我们经常会抱有“渡人”的执念,而这种倾听,在“渡人”过程中经常会缺失。
多年以后,通过各种学习,悉达多逐渐向船夫靠拢,他们越来越像,成为传说中的河边的两位智者。而作为智者的悉达多,对儿子的到来,却是各种搞不定。孩子从小过惯了锦衣玉食的生活,及其不适应这里的生活,无论悉达多怎么溺爱顺从,都无法满足儿子的期待。瓦酥迪瓦建议让儿子回归到属于他自己的地方去,悉达多依然不舍,船夫不再更多的劝慰,只是一路默默陪伴。
当儿子逃离他回到庄园,悉达多像天下父母与儿女纠缠一样,对儿子的离开痛不欲生,当他在河边看到自己与父亲相似的脸,想起自己当年离开父亲,似乎看到父亲、自己和儿子的形象交汇,这个轮回又呼应到第一章离开婆罗门部分。最终,悉达多在河边,倾听河流时悟得圆满,瓦酥迪瓦算是完成了“摆渡人”的使命,走向森林,神化了。
儿子的到来,填补了他圆的最后一项。
他修得圆满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