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社会心理服务师养成手记第九篇——如何避免缘木求鱼和刻舟求剑

社会心理服务师养成手记第九篇——如何避免缘木求鱼和刻舟求剑

作者: 怒放的叶子 | 来源:发表于2020-04-23 17:23 被阅读0次
    心花怒放

    前两篇,从宏观层面介绍了心理服务十大基本理念的前三个。

    第一个理念:求助者是活生生的人,我们服务的对象是人,服务师本身也是人,只有看到活生生的人,才能做到以人为本,服务于人。

    第二个理念:信则灵。无论何种宗教,都特别强调“信”的力量,在心理层面,信和不信也有天壤之别。如何建立信任,是服务师需要思考和践行的。

    第三个理念:对立统一律。这是一种有哲学高度的思想,有了对立统一的意识,我们就容易透过问题的表面,深入问题的背后,找到维持问题的因素,系统地解决问题。

    接下来介绍第四个理念:症状是强迫性重复的结果

    这条理念更加具象化,也更具操作性。

    首先来看什么是“症状”,有一种说法是“症状是对疾病的治疗”。通常我们会盯着症状,想尽办法试图消除它,而这反而容易让我们错过对疾病本身的认识。心理问题的很多“症状”也是求助者为解除心理痛苦做出的努力,有了这个认识,就会对“症状”多一份理解。

    再来看什么是强迫和重复。所谓强迫就是明明知道自己“不该”如此,却不得不如此。比如强迫性思维,来回琢磨一个没有太大意义的问题;强迫性动作,来回洗手、刷牙等。而所谓重复,是指发生了不止一次。

    强迫和反强迫往往同时存在。一个人来寻求心理帮助,服务师要能听出叙述背后的潜台词,比如当他一个劲儿地说自己很自卑时,潜台词是他觉得自己不应该自卑。在“自卑”和“不该自卑”之间就有了心理冲突,冲突无法解决,就呈现出强迫和反强迫。

    要一下子打破重复不容易,我们可以先打破强迫,而打破强迫就需要去除反强迫,先让求助者接受有问题的现实,这样他的内心就没有那么冲突。

    比如你生了病,浑身无力,你觉得这个症状正常还是不正常?当然正常!对于“生病”的你来说,浑身无力是正常的,非要表现得孔武有力才是不正常的。

    一旦接受自己“有病”,有症状很正常,内心的冲突就会缓和,反强迫才会松解,强迫性的重复才可能随之逐渐消失。

    以孩子的问题为例,有些行为只出现过一次或几次,便随着孩子的成长自然消失了,对此,父母不必做出过激反应。

    有些行为,反复出现,且强迫与反强迫共存,即孩子明明知道不该如此,却还是不得不这么做,这种情况往往是一个信号,意味着孩子需要父母的帮助。

    我们无法一下子打破孩子的重复性行为,但可以去除强迫和反强迫。比如,孩子明明知道撒谎不好,但还是反复撒谎,这时,与其用惩罚或说教来纠正撒谎的行为,不如去核实撒谎背后的动机,了解孩子内心的诉求。

    作为社会心理服务师,不能只盯着求助者的问题,试图消除他的症状,而要看到他的内心冲突,帮助他去除反强迫,从而减少强迫和重复,重建内心的和谐。

    接受往往是改变的开始。

    第五个理念:用求助者的思维方式解决求助者的问题一定是无效的。

    这句话源于爱因斯坦曾说过的:“我们不能用制造问题的同一水平的思维来解决问题。”

    大家都听说过“缘木求鱼”这个成语,说的是一个人爬上树上去钓鱼,当然一无所获。如果是一个心理健康的人,发现此路不通就会换一条路,而心理有问题的人,会执著于用同样的方式,然后期待不同的结果,甚至,他还会邀请你一起帮他上树钓鱼。

    求助者带着他的问题而来,心理服务师首先要意识到,问题背后是造成问题的思维方式,要想方设法把他从树上拉下来,即便不能拉下来,也只能在树下等他或是不理他,千万不能脱了鞋子,跟他一起上树。

    求助者需要的是差异化的思维方式,否则根本无法破解他的难题。因此,服务师不能求同,要求异,差异才是信息,训练自己看到差异,是重要的必修课。

    以孩子的教育为例,要讲大道理,解释问题是容易的,但要解决问题却是困难的。因为所有的问题,都必须被带到一个比这个问题更高的层面里才能被解决。

    很多父母自身的心智尚未成熟,处理孩子的问题时,往往采用很孩子气的方式。比如,孩子在学校打架了,回家父母再揍他一顿。父母对孩子缺乏尊重,却要求孩子对自己毕恭毕敬。用侮辱孩子自尊的方式,要求孩子自律上进等等。这些自相矛盾的做法,体现出父母内心没有完善成熟的部分,自然也就很难用来解决孩子的问题。

    问题的解决往往得益于新的思维方式。一个孩子不是因为厌学而学不好,而是因为学不好而厌学。只盯着厌学打转,问题很难被解决。

    做父母也要学会求异,而非求同。求同,就是别人家的孩子怎么样,我们家的也必须怎么样。求异则是看到自家孩子跟别家孩子的差别,发现孩子与众不同的地方,找到孩子的比较优势。这世上绝不仅仅只有一条路,与其撵着自己的孩子追赶别人家的孩子,不如为自己的孩子找一条适合他走的路,用长期的积累实现差异化的优势。

    第六个理念:有效比正确更重要。

    很多人特别在意政治正确和道德清白,却忽视了世界的复杂性。具体到人性,或者说人的心理,就更是变化万千,没有标准答案了。

    正确是价值判断,有效则意味着灵活应变。

    举例来说,很多父母怕孩子犯错,因此事无巨细,画出框框,让孩子在里面循规蹈矩。太多的是非对错,不但捆绑了孩子的思想,还让孩子很难有机会学会独立的判断,等到面对复杂的现实世界时,很难有效地应对。

    孩子的成长需要很大的试错空间,错误蕴含着学习的机会,放弃对正确的执着,允许孩子去尝试,孩子会获得更多有效的成长。

    正确是我们做事的标杆,但这个标杆需要反复测试,而非固定不变。有效则是做事的灵活性,放弃僵化的标准,允许触碰正确的边界,找到适当的平衡。

    有效还意味着实现目标。只有清晰方向和目标,才能判定有效与否,而这也是一个不断自我认知的过程。

    我们每个人内在的资源都是极其丰富的,在社会心理服务过程中,不是要告诉对方如何正确地活着,而是要启发他恢复心灵的弹性,从而有效地实现成长的目标。

    第七个理念:具有爱因斯坦而非牛顿的大脑。

    这个理念其实是强调时间的重要性。牛顿的大脑是三维的,爱因斯坦的大脑是四维的,加上了时间这个纬度。

    时间是最好的心理医生,很多人的心理问题,就是通过时间来解决的。为什么时间具有这么大的疗愈力?因为它可以容纳变化和发展。我们常说交臂非故,这一秒和下一秒是不一样的,世上唯一不变的就是变。

    一个人如果足够敏感,就能看到变化,而变化中蕴含着转机。现在正是春暖花开的季节,有的人却活在自己的灰暗世界里,看不到花开的变化,也领受不到花开的幸福,此时他的心就是死的,没有转机。

    过去、现在和未来,看起来像是线性的发展。实际上,当你想起过去的时候,你是在当下想起它的,因此你现在的状态会影响到你对过去的记忆。同样,当你展望未来的时候,这种展望也是发生在当下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无法分开,它们无时无刻不相互交织在一起。

    这也给疗愈创造出了可能。过去的经历已经不可更改,对于过去的解释却取决于当下此刻。不是过去决定今天,今天决定未来,而是今天决定昨天,明天决定今天。今天的认知赋予过去以新的意义,只要有对未来的美好期待,就不会被困在今天。

    举例来说,孩子的成长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时间是其中最伟大的元素。当年那些困扰过我们的教育问题,很多都随着时间的推移消失不见了。

    时间是最好的成长导师,小时候羞涩的姑娘,长大了落落大方;小时候调皮的男孩,长大后成了科学家。时间孕育着无数的变化和机会。谁都无法预料明天会是怎样,也正因如此,有人焦虑,有人期待。

    头脑中有了时空的概念,有了变化的意识,就能够避免犯下刻舟求剑的错误,同时有助于更清晰地做出当下的选择。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社会心理服务师养成手记第九篇——如何避免缘木求鱼和刻舟求剑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lhsai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