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社会心理服务师养成手记第十一篇——如何看人、识人

社会心理服务师养成手记第十一篇——如何看人、识人

作者: 怒放的叶子 | 来源:发表于2020-05-07 09:01 被阅读0次
翠平拍摄

社会心理服务师不仅要跟人打交道,还要深入人的心理,如何看人、识人是必修的功课。

俗话说“人心隔肚皮”,其实,人心之间隔的何止两张肚皮而已,外面还有服装呢!“装”是穿给外人看的,可以透漏出很多信息,比如你的收入地位、审美情趣,性格特点等等,是很强的社会化符号;而“服”呢,则是贴身穿的内衣,是比较私密,不会轻易示人的领域,能穿着睡衣跟你会面的,通常是很信任的关系了。把衣服脱掉,露出来的则是体,赤裸相见,关系自然更近一层。在体之内才是心,即便夫妻也可能“同床异梦”,可见心是完全个人化的领地,虽然看不见摸不着,却是我之为我的根本。

在人际交往中,我们会一层层地暴露自我,以拉进彼此的距离。社会心理学将自我暴露分为四个层次。最浅一层是情趣爱好的暴露,一说自己是吃货或驴友,很容易就能

找到共鸣;第二层是态度的暴露,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真实的态度会迅速建立信任,特别是“同仇敌忾”最能凝聚人心;第三层是自我和人际关系的暴露。跟老公吵架,跟婆婆不合,能彼此倾诉的,估计是骨灰级闺蜜了。第四层则是隐私的暴露,到这一步,你晓得,关系已经非同小可了。

关系对我们如此重要,很多心理障碍也常常是源于关系障碍,如何处理纷繁复杂的人际关系?有一个大致的原则,就是“亲人要生,生人要熟,熟人要亲”。

具体说来,“是亲三分客”,老公给你端了水,说声谢谢,会让对方很受用。即便是亲儿子,也要留出空间,不能随意窥探他的隐私。亲人之间,因为亲密,更需要适当的界限。要做到不即不离,若即若离,才能避免“好成一个头,打成一锅粥”。生人呢,则要熟。有亲和力,能够拉近彼此的距离,营造更好的关系。熟人则要亲,主动关心,互相扶持,远亲不如近邻,亲密的朋友是我们重要的社会支持系统。

有了以上原则,在人际交往中就知道如何把握大方向了。

回到心理服务师的专业,与人打交道,其实是与一个人的心理打交道。面对一个具体的人,如何判断他的心理状态?需要分几步来走。

首先要判断这个人心理状态的“死与活”。知道跟什么状态的人讲话,往往比讲正确的话更重要。“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这句话说的就是心理层面的“死”与“活”。

说到这里,有必要把话题岔一下,谈谈自我的诞生。人的一生按照生理自我、社会自我、心理自我的顺序依次发展,当死亡来临时,也是按着这个次序依次消失。首先死亡的是生理自我,销过户口,开完追悼会后,社会自我也随之死亡;但只要这个人仍然“活在人们心中”,他的心理自我就不会消失,就像《寻梦环游记》里讲的那样,当这个世界没有人再记得他时,他才会彻底消亡。

话题再扯回来,我们要如何判断一个人心理层面的死与活呢?有个简单方法是看眼睛。眼睛是心灵的窗口,通过眼睛,我们能大致判断出一个人的死与活。说话时注视对方,你看他,他就会看你,你说话,他有回应,这就是活的状态。否则,虽然人好端端地坐在你面前,心却不在你这里,对你来说,他就是“死”的状态。比如,当孩子聚精会神玩手机游戏时,你跟他说什么他都听不见,因为他沉浸到另外一个世界里了,这个时候,最好的选择是先闭嘴不说。

如果对方是“活”的,我们还要看他正常不正常。要注意的是,这是针对一个人心理状态的判断,而非针对他整个人的判断。正常人也会有异常的心理状态,反之亦然。

如何判断心理状态正常还是异常呢?郭念锋教授提出“区分三原则”。

第一条原则: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相统一。如果一个人看到地上有一条客观上根本不存在的蛇,这说明他出现了幻觉,主客观不一致了。

第二条原则:心理活动的内在协调,也就是知情意协调一致。一个人在认知上很想好好学习,提高成绩,可是一翻开书就犯困,跑去玩游戏了,他的认知、情绪和行动就出现了不一致。

为何我们无法控制情绪?因为情绪背后有欲望在驱动,想要帮助一个人,首先要看清他的欲望是什么。心理不正常的人,往往认知上没什么问题,但情绪和意志出了问题,知道该怎么做,就是做不到。在知和行之间,隔着情,而情的背后就是欲,管不了自己的情绪,其实是控制不了自己的欲望。在做心理服务时,我们也有必要通过询问,了解来访者的知、情、意分别是什么,哪些地方不一致,只有落实到细节才能起到治疗的作用。

第三条原则:人格稳定性原则。

心理学把人格视为各种心理特征的总和。一个平时很抠,一买单就上厕所的人,突然变得大方起来,见人就发钱,肯定是出现了异常,他的人格不稳定了。

以上三条原则,只要有一条不符,就是异常状态。只有三条都满足,才是正常状态。

对于心理正常的人,又要如何判断他的心理是否健康呢?

健康不健康,是一个程度上的判断,而非一个性质上的判断。现实生活中,并不存在一个身体或者心理完全健康的人,标准体只存在于教科书里。我们只能说谁比谁在某一点上更健康或更不健康而已。

从专业角度,郭念锋教授提出了衡量心理健康度的“十指标”,包括:心理活动的强度、心理活动的耐受力、周期节律性、意识水平、暗示性、康复能力、心理自控力、自信心、社会交往和环境适应能力。

在实际生活中,什么是心理健康,有无数的说法。一半一半,凡事不走极端,是心理健康的表现。根据一个人在不同处境下的表现也可以判断他的心理健康度。

比如,判断一个男人是否健康,可以看他是否幽默。弗洛伊德认为,幽默是以被社会认可的方式宣泄内心的压抑。幽默是智慧的剩余,假若智慧不足,顶多也就是滑稽。

而判断一个女人是否健康,可以看她是否会撒娇。撒娇是一种健康的退行,撒娇的女人能大能小,用成人的方法实现不了就通过孩子的方法去实现。不要以为撒娇很简单,这可不是随便什么女人都能做得出来的。一个狐狸要修炼成狐狸精需要千年,但比狐狸成精更能体现心理健康水平的却是狐狸精再变回狐狸。狐狸修炼成狐狸精,是往上走,狐狸精变回狐狸,是往下走。真正厉害的人,是上下自如的人。

我们摸摸自己的额头,是不是很硬?再摸摸嘴唇,是不是很软?最后,摸摸自己的鼻子,是不是感觉到韧度?一个人只能上,就太硬了;只能下,就太软了。心理健康的人要能上能下,也就是韧。而心理不健康的人往往是上去下不来。古人讲“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好日子过惯了,再过苦日子就不习惯了。另一方面,我们经常听到鸡汤文劝你要放得下,可是假如你从来没有上去过,又谈何放得下呢?

心理健康的人通常在顺境之下能够享受,逆境之下能够承受,绝境之下能够接受,即所谓“三境”对“三受”。这其中的难点在于如何判断哪是绝境、哪是顺境、哪是逆境,这个需要智慧。比如一个因为孩子整天在家玩游戏不上学来咨询的妈妈,之前以为陷入了绝境,经过提示后她意识到现在只不过是在面对逆境,这个领悟让她重新看到了生机。日常生活中,如果我们无法区分三境,就会在顺境时无法享受,逆境时无法承受,绝境时又不愿接受。

最后总结一下,看人、识人不仅要看他的外在,还要看到他的心理状态。先判断一个人心理上的“死与活”,如果是活的,再看他是否正常,若正常再看他是否健康。最终,一个人的心理状态大致呈现出四类情况,健康的,不健康但正常的,异常的,死亡的。

要如何跟不同心理状态的人打交道呢?应对方法也相应有四种:给心理健康者讲道理,因为只有心理健康的人才能听懂道理;对心理不健康的人,讲道理他已经听不进去,这时我们只能用心理的策略来应对,要“反着”说,因为心理和道理正好是反的;对于心理不正常的人则要顺着说;对那些心理死亡者,则选择闭嘴不说。

这四种心理状态的识别和应对,用老百姓的话来概括,就是“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学会识别人和鬼,判断来访者的心理状态,是社会心理服务师看人、识人的重要部分。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社会心理服务师养成手记第十一篇——如何看人、识人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ibsng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