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榕树下的古灵精
一首邓丽君的《又见炊烟》把我们带到了上世纪80年代初的一个小山村,那里诉说着一名人民教师从一个涉世未深的小姑娘成长为一个成熟的母亲的故事。那些年发生在那个小村庄的往事对于这位已经年过半百的老人还记忆犹新。
于老师,乡村公办教师,80年师范毕业分配来到小获村。她在那里恋爱,结婚,生子,每周有五天都是待在村小,周末才回城关。为了更好地照顾自己年幼的孩子,她把孩子也带在身边,独自抚养。在那个当年还很偏避的村庄,一呆就是15个年头,直到村小合并到镇中心校,才离开调往毗邻城关的村小。
村小旧址
80年代的村小坐落在一片空旷的田野上,村小共有两层楼。楼下是教室,楼上设有简陋的教师宿舍。村小当年师生并不算多,教职工和学生多半是当地村里的。放学后,大家都各自回家了。于老师由于住在城关,路途十分遥远,交通也不便利。于是她选择留校入住简陋的村小宿舍。
村小那时的房屋十分简陋,土墙瓦片房,破败不堪。房屋内也没有电灯和自来水。照明全靠煤油灯,洗衣服要跑到学校外的小溪边洗涤。好在学校有食堂,饭菜是不用自己准备的,但需向食堂交柴火费。为了节约原本不多的工资,于老师经常要抽空去砍些柴火交到食堂伙房以减免些柴火费。尽管条件艰苦,但于老师是个要强上进的人,每夜在煤油灯下挑灯夜读,备课批改作业。但凡城区有赛课的机会,她都积极参加,并且回回还都名列前茅,为自己和村小赢得不少名誉。
居住在80年代的简陋村小,条件毕竟是艰苦的。每逢雷雨交加的夜晚是最可怕的,于老师回忆道:“记得那时候,我已有了孩子,孩子尚且年幼,才几个月大,还不会走路。一个夏天的夜晚,外面突然电闪雷鸣,顷刻间风雨交加,大雨如注。在黑漆漆的屋内,只听得屋顶瓦片被凤吹得哔哩吧啦乱响,夹杂着孩子的哭声,雷鸣声,更可怕的是,原本就破败不堪的房屋根本经不起狂风大雨的折腾,一些瓦片开始砰砰砰往下掉。我只好抱着孩子爬到床底下躲避,周围空旷无人,村民的家离学校有些距离。我顿时慌了神,忍不住也开始哭泣,紧紧抱着孩子,全身都在颤抖。直到第二天清晨,村民们过来把我们接到他们家安顿下来。那时候真的以为世界末日到了。”
那时候于老师每周末都要往返于学校和城关的家。80年代初,并没有如今这么便利的交通和平坦的水泥路。那时候的村路狭窄,崎岖不平,弯道甚多。于老师用自己积攒下来的钱买了一部凤凰牌自行车,就是那种笨重的老式的前面还有有横杠的自行车。
就是这样一部老式自行车,伴随着于老师度过了十几年的春秋。每逢周五放学后,于老师便带着孩子骑车回到城关家中。每逢周天下午,于老师又要带着孩子骑车返回村小。周天下午的返程是相对艰难的,前面的横杠上要驮着一袋大米和一周的生活所需,后面还得带个娃。就这样晃晃悠悠地行走在乡间的小路上。十几年如一日。
说到独自一人在乡下边教书边带孩子的艰辛,于老师有些哽咽。那时候,她白天雇了一位村妇帮她带孩子,傍晚放学后自己带娃。每当夜幕降临时,于老师总是想方设法先把孩子哄睡。而她自己的工作才刚刚开始,备课,批改作业,提着煤油灯把自己和孩子的脏衣服拿到村小旁的小溪里洗涤。完成所有的工作后,夜已经深了,于老师这时才能安然入睡。
孩子身体健康时还算万幸,平凡的日子一天天过去。那么小的孩子,抵抗力毕竟是弱的。记得一天夜晚,孩子口渴想喝水,于老师身体劳累偷了一点小懒,她顺手从床头拿来有些微凉的开水给孩子解渴。糟心的事情终于还是发生了——半夜孩子发高烧,哭闹不止。在一个空旷无人的偏僻小山村,半夜连个人都见不到,更别提找医生了。于老师一边懊恼自己的偷懒,一边尽力安慰着哭闹的孩子。直到第二天,孩子的父亲才从城关赶来把孩子接回去找医生治疗。
就这样过了两三年,孩子也慢慢长大了。男孩子调皮那是常有的事,于老师白天要去上课,又怕孩子乱跑,只好把孩子放到教室的讲台下。孩子到了教室,倒也乖巧,一个人在讲台下偷听老师们讲课。一次,老师提问一个一年级的学生认一个生字。那位同学顿时回答不出来,只听一个响亮的声音从讲台下传出来。当所有人都还在愣神时,正确的答案已经应运而生。
顽皮小孩历险记
这个聪明的小孩由于每天耳濡目染,小小年纪便学习到了不少知识。可这个聪明的孩子也没让于老师少操心。据于老师回忆,一次临时的调课,于老师到了别班上课。这个小孩就偷溜着跟了村里的孩子去小溪边玩耍。也许是村里谁家办喜事吧,突然之间想起了鞭炮声,这个小孩还没反应过来是怎么回事,顿时吓得趴到溪边一个大石头上,久久不敢动弹。据说那时候正是溪水涨水的时候,且溪水的出口是连着大海的。想想都后怕,幸好这个孩子被一个好心的放牛大伯看到,给带回了学校。
村庄里发生的故事还有很多很多,数也数不清,三天三夜也说不完。那些苦难的岁月带给人的也不再是累累伤痕,而是化作了一颗坚强不催的心。历经时间的洗礼,在往后的岁月中帮助我们战胜困难与挫折。
曾经的苦难,我们总有一天会笑着说出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