觉得自己心里有内在小孩吗?
分析判断自己的孩子或身边的人,哪一种性格特征是内在小孩明显的表现呢?
1.强制性父母
我们那个年代,从小爱父母的大妈,似乎是家常便饭,有人因此产生恐惧。
在强制性父母的教育环境中成长起来,会变得唯唯诺诺,焦虑,恐惧,会完全失去自己。
一开始是不敢表达自己的意见,怕惹祸上身,渐渐的便没有自己的意见,失去了自我的独立性。
伍绮诗的《无神的告白》便是描述了这样一个家庭。
母亲梦想当一个医生,但是在那个年代,女子最终的归宿便是家庭。渐渐的母亲把自己的愿望寄托在大女儿身上。
她无视孩子自己的喜好,给她创造一切条件,让她学习。她给的越多孩子越压抑。
孩子也曾经试图表达过自己的想法,但在强势的母亲面前,不过是杯水车薪,丝毫不起作用。
母亲从没有打骂过她,只是每时每刻都在监督她,她的好坏意味着母亲未来生活的好坏。
最终他无法忍受母亲强加给她的希望,沉湖自尽了。
母亲的心里有内在小孩吗?
孩子的心里有内在小孩吗?
当这种压抑最终无法解脱的时候,只能选择逃避,可是又能往哪逃呢?
在表面看来这个家庭是那么和谐,父母慈爱,孩子孝顺,手头从来都不缺参考书,对整个家庭的未来也有详细的规划。
而事实上这个家庭千疮百孔。
每个人都在选择逃避。
直到有一天无处可逃,从此那种折磨与焦虑,那种麻木与无助,是多少个孩子正在承受着的呢?
这种爱被称为有条件的爱,孩子必须用自己没完没了的付出,才能换得父母对她的爱。她的成长过程都生活在交换中,从来没有得到过真正的疼爱。
反思:自己曾经强制过孩子吗?自己的心里也有这样一个内在小孩作怪吗?这个虐待小孩从哪儿来的呢?
2.溺爱性父母
随着家庭条件越来越好,更多的家庭属于溺爱型教育环境。
孩子从小无条件得到满足,表面看来他获得的是无条件的爱。
而人的欲望是可以无限膨胀的,从小要金要银,长大后总有一天父母会无法满足他的需要。
从小便听过的那个故事:捡到东西妈妈会夸他,拿了别人的东西妈妈也会夸她,甚至变成偷盗抢劫。
当然还有一种孩子,因为溺爱变成了巨婴,长大以后只能成为啃老族。
当我们无数次的埋怨孩子的时候,是否可以静静的反思自己的言行。
也许在不经意间我们就可能养废一个孩子。
做父母真的好难。
3.父母应该做自己
每个人都是家里的主人,相互关心相互照顾,相互约束,相互支持。
父母有自己的爱好,有自己的生活圈子,用自己的言行来影响孩子。
父母爱读书,孩子便也爱读书。
父母爱运动,孩子一定也爱运动。
父母经常神情气爽,孩子的每一天也一定愉悦无比。
生活中80%的苦恼都是自己想象出来的,根本不会发生。
我们用那些根本不会发生的苦恼捆住自己,然后用这种苦恼去影响孩子。
话可以这样说,但衣食住行样样都需要操心,工作生活,到处充满了疲惫和不如意。
究竟应该怎么办呢?
4.陪孩子一起成长
终身成长里面对每一个人都是有益的,从来都从来都不要放弃对自己的要求,从来都不要放弃成长的脚步。
家里制定规则,人人遵守。
不把负面情绪强加给别人。
在压力焦虑面前,有明确的放松方式。
无论是大人还是孩子,都能感觉到家是自己最放松,最温馨最安全的所在。
当每个人都有了归宿感,会从内心生出爱这个家的情愫。
爱,可以抵挡岁月沧桑。
也许我们终其一生都在学习,如何去爱。
爱自己的父母,爱自己的孩子,同时也爱我们自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