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佛、儒、道专题
礼不投地,何如不礼----------修行中的“虚心”与“顺服”

礼不投地,何如不礼----------修行中的“虚心”与“顺服”

作者: 潜心问道 | 来源:发表于2020-12-03 21:57 被阅读0次

礼不投地,何如不礼----------修行中的“虚心”与“顺服”

  当前,在修行普及界的意识形态中,往往有意无意的都过度强调了“自我”。比如,有这样一些说法很流行,“红尘中炼心”,“生活即修行”,“心里的大爱”,“自性即佛”,“众生平等”等等。当然,这些说法从某个角度来说都非常对,有些还是佛家祖师说过的话。这些说法积极的一面是,可以让普通人更容易接受修行的理念(我就在红尘中,我每天的生活都可以修行,我心里有爱),鼓舞每个人的自信(我自性就是佛,找到我那个自性,也就离佛不远),同时既然“众生平等”,那我和佛本来也没有什么差别。这些说法迎合了人们,以“自我”为中心参法修行的理念,同时也比较符合现代人“人人平等”,“自由独立”的思维,所以在普及界是比较流行的。

  而在提高“主观能动性”,强调“自我”的同时,另一方面也有其弊端。就是在参修之中,大家往往缺少一种“虚心”,“处卑下”,“顺服”,“敬仰”的心态。而这容易产生一下几点问题:

  1,容易助长自我“妄乱”的自性。既然可以红尘炼心了,那我应该好好的在红尘中打滚锻炼。而没有一个很好的心性基础的话,在红尘中锻炼的结果,只能是助长自己的妄念妄求而已。

  2,没有主动性去寻求明师了。既然现在网上流传的资料那么多了,既然“自性即佛”了,那我自己研究去,以“自性为师”就可以了,没有必要再去找老师。而所谓的以自性为师呢,其实只是以自己对于典籍的理解作为自己老师。而你本身又并没有一个先天的符合修行的规范化的身心状态,否则也就不用修了。而盲目的自修,最后只能是出来一个似是而非的东西。注意修行呢,并不是差不多就行,而是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在初始状态下的极小偏差,如果得不到纠正,在未来都有可能会演化出一个大的偏差和问题。

  3 即使找到明师,也很难有恭顺,服从的心态去学习,就学不好。因为在你的心里,还不能虚心,还有类似“贡高我慢”的那样一些东西的时候,老师对你的教学和传递,就会打折扣。比如传递给你100%,你那心稍一质疑,立刻打回去40%。无法很好的承接老师传递给你的东西。其实在很多情况下,老师看到你这种心态,其实也就不会真的教你了,因为就像水杯里的水已经满了的情况下,再往里倒多少,都会溢出来浪费掉。

  比如古时候的修行,弟子参拜老师的时候,都是行叩拜大礼的。本质上,就是表达自己能够完全虚心,承认自己不行,同时对老师顺服,顺从,敬仰,归心。也只有这样,老师才能真的教你,才能很好的承接老师教的东西。就像六祖坛经中有一则故事,禅师法达去参拜六祖,磕头头却没有至地,六祖说:礼不投地,何如不礼,汝心中必有一物。这里,六祖并不是计较别人对他表面的礼仪上是否对自己尊崇,而是看到你从学者,心里面还有东西,不能完全虚心承纳。

  所以呢,我这里并不是鼓吹盲目的对他人崇拜,鼓吹什么邪教,绝不是这个意思。而是从修行传承的角度,提出对老师的顺服,归心的必要性。

  肯定还会有人说了,不是说“依法不依人”么,我不服从任何人,我只依佛经道家典籍修持。这里面就又回到刚才我说的那个圈套中去了,你并没有真的“依法”,只是以自我的理解为法,以自性为师而已,而且,理论文字所能携带的东西,只是真正的无为法中万分之一不到。所以依法不依人这句话,只是针对当没有明师出现传法,或者还没找到明师的时候,那只能先依赖典籍文字来修。而当有明师的时候,那个明师本身就是法的承载者,依法等同于依人,想不依人而只依法,那只能是自己走向悖乱。

相关文章

  • 礼不投地,何如不礼----------修行中的“虚心”与“顺服”

    礼不投地,何如不礼----------修行中的“虚心”与“顺服” 当前,在修行普及界的意识形态中,往往有意无意的都...

  • 《六祖坛经》机缘品第七 (2)法达比丘

    机缘品第七法达比丘僧法达,洪州人,七岁出家,常诵《法华经》。来礼祖师,头不至地。祖诃曰:“礼不投地,何如不礼。汝心...

  • 坛经六祖汝今名法达偈探玄

    【原偈】 僧法达,洪州人,七岁出家,常诵《法华经》。来礼祖师,头不至地。祖诃曰:“礼不投地,何如...

  • 于今天,见古人。

    天大,地大,礼最大。 上天高远,下地无影,唯礼近在咫尺。 可飞天,可遁地,却不可无礼。 汝之何礼?我之何礼? 名在...

  • 跪与不跪非为礼,真情若在何必跪。 若非跪中才感礼,即便黄天亦无跪。

  • 礼乐与仁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如礼何”是如……何”句式,指对礼怎么样,“乐”指音乐,是构成古代...

  • 读《论语》里仁

    4.13子曰“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 何有~意为:何难之有,即不难的意思。 如礼何;把礼...

  • 《孟子·告子下》21:不辩之辩

    《孟子·告子下》21:不辩之辩 任人有问屋庐子曰:“礼与食孰重?”曰:“礼重。”“色与礼孰重?”曰:“礼重。” 曰...

  • 论语心说|八佾篇3.12

    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与祭,如不祭。” 其实,这一小节,正印证了孔子说的那句:“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

  • 礼与礼

    《礼与礼》 客是主, 主是客。 礼还礼, 永不缺。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礼不投地,何如不礼----------修行中的“虚心”与“顺服”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livvw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