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心说|八佾篇3.12

作者: 李宗奇 | 来源:发表于2020-04-04 17:03 被阅读0次

    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与祭如不祭。”

    其实,这一小节,正印证了孔子说的那句:“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道理是一样的。‘’,本来是一个真正的‘人’的外在表现形式或者说,‘的标志,这样说,也可矣。

    但是,一个真正的:‘人’,是需要经过大量,且持续、坚持不懈地修养,和训练,最终,才能够获取的。也可以说,()‘是需要寻找’、找寻的东西

    道理是这样的。没经过训练,和修养、修道的人,是肯定,無法完全的,由内至外的像‘人’那样达到:‘礼’的各种标准、和要求的。若让这样人勉强做’,那等于是把深埋的种子强制挖出并放在土壤地表面一样。(这样做)能否使种子开花、结果,不知道。但是可以确定的是并不是每一粒种子都想来到光明的地面上道理是一样的

    有的人(“种子”),或就喜欢呆在地底,喜欢被深埋着,漆黑压压的,也不一定。所以,鄙人说:“尽量不要罢你认为是好的对的完美和正義的……等等‘普世价值’强加给别人除非别人亲口向你请教不然就只管自己这就可矣。”一定不要主观臆断“普世价值”不存在的

    那是不存在的。这是一个多元的世界人应该习惯这样道理是同样的。故,在孔子时期,人们,或者渐渐的对于这种古老而“繁琐”的礼节仪式产生了种种的厌倦之情;“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与祭,如不祭。’”这句话,或者充分反应了当时,人们对于“祭”,以及:“祭神”的疏、忽,与怠慢。道理是一样的。简而言之,或也可叫:‘不太重视

    道理是这样的。不太重视但是那不行,因为,在两千五百多年以前的华夏中原地区,当时社会的主流价值观,是比:‘谁更像人’。或者说,比谁‘更文明’罢。这样说,比较准确。在两千五百多年以前的华夏中原地区当时社会地主流价值观是比的谁更像人那样文明这是纵观全球也难找第二例的华夏文明的“冠顶明珠”时期了那个时期中原地区的人类应该算是当时全球人类文明的顶尖了且没有之一。当时中原人类,活的太像‘人’了。

    这是,直至今天,纵观全球,也极难与之媲美的:独一無二了。道理是不一样的

    今天,中原地区,乃至全世界而言的主流价值观,是比谁更有钱。那就不提了罢

    無益。一个人,这里的人,指最普遍的自然人,可能有修养,更可能没有,不一定。一个人普遍的自然人他关注甚么取决于他的:根性,如何。也没有所谓的:“好”,或者:“不好”一说。就像我说的:所谓的“普世价值”不存在的

    子非鱼,焉知鱼之乐也。不是吗。对于‘根性’,只有:“深”,“浅”,“薄”,“厚”,而無:好坏对错。“深”,“浅”,“薄”,“厚”之所以加双引号,是因为他们皆是‘相对而言’的。道理是同样的。理论上说,‘埋的恰到好处的种子容易出头’,当然,这只是理论上说。

    实际上,有些种子虽然所处环境、以及条件,都看似非常地严峻,但却意外的,总能出头的。道理,是同样的。人也一样。不是吗。

    故,从这个角度说,‘礼’,其实是人為的,让当时的一切自然人,都“拔”(高),或“降”(低)到一样地高度。这(既:‘礼’)对于本就个人修养极高的人们而言,降低一点儿,就好像屈蹲一下,倒好似没什么……因为这部分人,本就是已经修养到了素质极高的一部分人们,叫他们“深蹲”一下应该也没甚么大碍

    道理是这样的。但最大的问题,是,被‘拔’(高)地那部分人,那部分人们,或本就都埋地深,没见过什么光亮。你这让它们忽然起身,给刨出去见太阳,那对他们而言,“事儿”可就大了。埋地越深,当见太阳时,挣扎地就愈痛苦,那惨状,好似罢吸血鬼们”,放在日照下曝光一样

    無法言喻。故,孔子时代地人们,渐渐出现对‘礼’,产生了轻佻,和怠慢地情绪、现象,这说明了被‘拔高’地人们,还是很不好受的了。

    1.

    道理是同样的。那么,在这样的环境下,孔子依然能够坚守:礼,保持:礼,说明孔子起码,不是被‘拔高’地存在了。孔子的器量应不至于此(既:被拔高)。但是,即便你的修养,你的质素比‘礼’,还要高出很多,即便如此,因为有你也不能完全挺直腰板儿站地呗直那就过了

    得“深蹲”一下,才行。这就叫:無过無不及也。因为与不及是一样的

    不是吗。----作者:李宗奇 庚子年 三月十二 于自家作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论语心说|八佾篇3.12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mpujp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