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孩子,在做一道题。这道题有点难。10分钟过去了,没有答案。20分钟,30分钟过去了,还是没有答案。他坐在书桌前,手里的笔,在草稿纸上写写划划。这30分钟里,他在想些什么呢?
他一直在想这道题吗?除了这道题,他还想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作为家长,我可以做些什么,让他可以在这样的时候多一点平静专注,少一些焦虑沮丧?
卡萝.杜维克 (Carol Dweck) 的《心态制胜:全新成功心理学》, 帮助我回答了这些问题, 同时也使我更深地理解家庭教育中细节的重要性。
1. 面对挑战时孩子在想什么
书中谈到,心理学研究发现,在面对难题的时候,孩子们大脑的活动有着很大的差异。有些孩子的思维非常活跃并且一直聚焦在问题上,尝试各种不同的方法,一点点地朝着正确的解法接近。哪怕没能在设定的时间里解决问题,他们充分利用了这段时间去接近目标。另一些孩子的思想,则渐渐地从题目里到了题目外。他们不再全神贯注地思考这个题目本身,而开始想别的事情,或感受其它情绪,例如沮丧,或无聊.
从表面看,孩子们都同样坐着做题30分钟。但是他们的大脑度过这30分钟的过程,却很不一样。久而久之,他们的学习结果也会开始不同。下次再碰到类似的题目,那些已经充分思考过的孩子们也许就能解出来了,因为他们已经有了这一次过程中积累的信息和经验。
2. "成长心态” 与“定型心态”
我们常常会说前面一种孩子“坐得定”,“好学”,好像这是一种天生的性格,是就是,不是就不是。但是杜维克认为,人们面对挑战时的行为,取决于不同的心态 (mindset),而心态是可以后天养成的。
“成长心态”(growth mindset) 相信人的能力是可以变化成长的,每一个挑战都是增强自身能力的机会,我们可以在挑战和挫折中学习提高。有这种心态的人,在面对挑战时倾向于平静,专注,坚持。“定型心态”(fixed mindset, 或译“固定心态”) 则相信人的能力是固定不变的。遇到挑战和挫折,就说明我的能力不行。这是我无法改变的。这样的心态容易让人在遇到挑战和挫折时焦虑,沮丧,甚至放弃。
孩子的成长,总是伴随着大大小小的挑战。每一道题,每一本书,每一段练习曲,每一幅习作,每一场球赛。在这些过程中,拥有“成长心态”的孩子们通常会更有韧性,显示更积极健康的精神状态和行为方式,取得更好的成绩。
3. 怎样表扬孩子
那么怎样才能培养孩子们的“成长心态”呢?杜维克 和其他的研究者提出了各种方法。让人印象最深刻的一条是:不要夸他们聪明!
是的,不要夸他们聪明,要夸他们在过程中的专注,努力和坚持。因为聪明通常是指一种天生的状态。经常夸孩子聪明,会加强他们的“定型心态”,他们就想不断地去证明自己是聪明的。在遇到挫折的时候,他们会倾向于认为自己其实不聪明,感到无能为力的沮丧和失落。反之,专注与努力的程度,是孩子自己可以决定的。经常表扬孩子努力与坚持有助于他们形成“成长心态”,让他们感觉自己有能力变得更好,因而在挑战面前更努力更坚持,从而真的变得更好。
4. 与问题相处得更久一点
多肯定孩子的努力,这个道理似乎不复杂。但试过才发现,要做到这点并不很容易。夸孩子的努力与坚持需要内容,需要细致的观察。比如看到孩子为了作文中的一句话冥思苦想好几天,终于想到了最满意的表达方法。之后不管作文的分数怎样,我都可以表扬他写这句话时的努力。比如孩子上次数学竞赛时平面几何题做得不好,我看到他之后一直在练几何题. 下次竞赛无论名次,如果几何题做对了,就很值得夸奖。比如我看了整场比赛,看到他打得非常奋勇的一击,那么无论比赛输赢, 我都可以让他好好谈谈那一击的瞬间。这些内容,只有通过耐心观察陪伴才能看到说到.
孩子们通常很在意细节,也更喜欢谈论细节。表扬他们在细节中的点滴努力,会比夸他们聪明产生更强更持久的正面效果。成长过程中的每一次挑战,都有经过和结果。结果很简单,无非高分或低分,输了或赢了,很容易看得到。但是真正的精彩与喜悦,迷茫与挣扎, 都在经过里。也许正是在这些微不足道的细节里,孩子逐渐明白了挑战中坚持与专注的意义,怀着“成长心态”去迎接更大的挑战.
正如书中说到,“成长心态” 是在孩子长大的过程中慢慢形成的, 不会在短时间内迅速改变, 也不能够一劳永逸。已经开始形成“成长心态”的孩子,也仍然会在某些方面持有“定型心态”. 培养孩子的”成长心态”, 其实是家长和孩子长期的共同的修炼.
爱因斯坦说: “并不是我特别聪明,我只是与问题相处得更久一点而已。” 今天,孩子在做着一道题。多年以后,可能这道题,变成了一个重大的挑战。他们是选择坚持,还是放弃?答案,也许就在今天我们夸他们的一句话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