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义这个字,我们通常听到的词汇有“正义”、“义气”等等。那么义在这里面究竟是什么含义?什么样的行为才叫做义呢?本篇对于《论语》中出现的“义”字进行一个概括。
一、概念
“义”的繁体字是“義”,本意是标杆的意思。其分为上下两个部分,其中“我”字是武器和仪仗的意思,“羊”字是善良和祭祀的意思,因此“义”的繁体字就是在一个规范、严谨、严肃的祭祀场合中举好仪仗,即标杆的意思,进而引申为即人群中行为的标杆。行为标兵做的事情可不就是正确的事情嘛,例如我们小时候的课代表、学习委员之类的职务,很难想象一个学习委员学习成绩不好,对吧?
正因其有标杆的意思,古汉语中对于“义”的解释就是“事之宜也”,翻译成为英文就是right conduct。我们平时说的行为守则(codes of conduct)指的就是这里的“义”。
那究竟什么是义呢?其判断准则看起来应该就是公众认可的道德和价值观,但真的是这样吗?例如大家都认为不应该交税,难道不交税就是符合“义”的吗?显然不是,“义”中应该有社会公众利益的存在,因此义不是对一个人无限度的好,是对公众、对社会负责的好。
什么是好的准则呢?其内涵包括了闻过则喜、见贤思齐、见义勇为(01)、见善而从、见利思义等等。说简单点就是看见好的东西,就应该去学习。从项目管理的视角来看,这些好的东西就是社会沉淀下来的组织过程资产。《论语》中“见义不为,无勇也”(01),“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02),“主忠信,徙义,崇德也”(03)说的都是这样的道理。
二、意义
施行义的好处不言自明,我理解下来应该有两点,一是从我们自身,另外是从整个社会的角度。先看第一点,当我们自己按照正确的守则做事,那么就会影响身边的人。特别是带团队的管理者,正所谓上行下效,你做啥下属就会做啥,因此领导者做好带头作用很重要。古时候的管理者就是君王,下属就是人民。《论语》中在介绍用义的好处时就说了“其使民也义”(02),“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02),“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03)。再看第二点,当每个人都可以服从“义”的要求,那么社会整体就可以变得更加风清气正。正如“隐居以求其志,行义以达其道”(05)所说,社会通达的道路就可以完成和实现。
三、行动
在了解了义的内涵以及意义后,作为一名《论语》的实践者,我们更关心的肯定是如何行动与践行。在这里我从《论语》中提取归纳了若干条建议。简单说来就是“两要两不要”
1、不要见钱眼开。
这里的钱不一定是货币,还有可能是一些小恩小惠。当利益面前我们能够守得住这一份宁静和原则,那么才是“义”字在胸间。具体怎么做?每一件事情都问问自己的所得,可以是货币、名声以及其他,然后把列举出来的这些所得反问自己,是否是通过正当的方式取得的,如果是,那么就是符合“义”的,反之则不符合。
书中对于这块着墨很多,例如“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01,义的方面为利),“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02),“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难矣哉!”(04,小慧),“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04,利益),“义然后取,人不厌其取。”(04,利益),“见得思义”(05),“士见危致命,见得思义”(06)。
2、不要羡慕嫉妒恨,情绪激动
羡慕嫉妒恨,说明在内心中还有不恰当的欲望,否则这样的情绪应该是衷心的祝福和平安的喜乐。这一切都是因为自己的情绪水平波动比较大造成的。因此,见到别人开豪车别羡慕,自己赚钱便是;看见别人搂着美女别嫉妒,经营好自己的婚姻便是;看见小人上位别恨,继续施行仁德和义理然后出仕便是。书中对于这样的反向思考也有多出提及:“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01),“君子义以为上。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05)。
3、要勇于在社会中奋斗改造,而不要在家中做键盘侠
看不惯了就算了这是一种无奈的表现和举动,不能够算作“义”。孔子讲的“义”是要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书中说到“不仕无义。......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06)。
4、忠诚、让人信服、自己行的正站得直(忠、信、质直)
忠就是把别人放在心正中的位置,信就是在自己“诚”之后还有有能力让别人知道你的“诚”,而质直则是要求本质上是耿直的,不是巧言令色、谄媚的状态。因为直爽的人遵守的信条也是不变的,更容易让人相信。书中关于这个方面有“信近于义,言可复也”(01),“主忠信,徙义,崇德也”(03),“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03),“君子义以为质”(04)等涉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