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是对于论语中提到的“仁”这个单字的总结。“仁”是古人说的五常(仁义礼智信)之一,且排名榜首,自然我们的学习要从这个字开始。我也在不停探索第二遍学习论语的方式,在仁德这个篇章,我大致总结了一套适合我自己的学习与理解的方式。我在这不会介绍概念,而是希望从实操和实用的角度来介绍仁德。所以这篇文章将按照三个部分来组织,一是概念诠释,深入进去对这个单字讲透,或者至少给一些新的视角。二是自查量表。在这一篇中我将使用白话文的方式把孔子在讲“仁”时候一些正面或者负面的表现罗列出来,帮助我们自己省察。三是干预措施,即针对第二步骤中查出来的“不仁”的问题,我们如何修缮以及提高。
一、概念诠解
1、仁是一种关系。仁从古汉字的角度来说,是两个人在一起,这就注定了仁的所有原生意义和引申义中少不了人与人、人与事物之间的互动。孔子把仁德概括为“亲亲爱人悯物”真的是恰如其分,这里面包含的三层含义,都是我与他人或事物之间的互动,第一层是对于身边的亲人,第二层是对于更广阔范围的人,第三层是针对事物。关于这三层的具体落地行为会在后面继续讲到。
2、仁是一种内在的修为。我们常把仁德和礼乐放在一起讲,这是很自然的,因为仁德是内在而礼乐是外在。这就好比我们在做模型的时候里面的hidden factors,仁德就是这些hidden factors,这些隐藏的变量影响的是我们的观测值,即这个人是否有礼貌,听什么类型的音乐等等。另一方面,礼是仁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也就是说我们行为上表现出了礼并不代表我们就仁德了。例如(03)中对于学生能够堪大任但却不一定是“仁”的故事,以及看不惯坏人的行为而避世的故事,也不能够算真的“仁”。
二、自查量表
这个量表中的问题点出了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场景与现象,可以用于我们自己省察是否经常性的发生不仁的情况。针对每一个问题,我都会把这个问题是如何与《论语》中涉及“仁”的部分进行关联。且先看问题量表吧,下面都是一些负面的想法。
1、在讨论问题时,我不总是能够很好的听别人讲,当对方的观点我不认同,我立刻打断他且表达我观点的事情时有发生。别人有时会在讨论时对我说,“我先说完你再说”。
出处:不打断别人说话时一种修养,大家应该没有不认同的。但是我们也经常见到两个人抬杠,各说各话。你一言我一语都算是不错的情况了,更有甚者,两个人同时对说,声音一个盖过一个。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一个罪魁祸首就是两个人的口才都很好。平常说到口才是褒义,只是这里是贬义。口才好在一些场合给我们带来益处,但是也同时在另外一些场合给我们带来祸害。
《论语》中关于说话的言辞和气场就多处提到。如“巧言令色,鲜矣仁”(01),孔子要求我们别“太过于”会说话了,有的时候笨嘴笨舌一些也好,因此君子是言辞不迫切的。“仁而不佞”(03)这里的“佞”指的也是能说会道的意思。“仁者乐山,仁者静,仁者寿”(04)这句虽然没有提到说话,但是可以从静这个字看出来,君子是不能够太过激动的,能说会道血气翻腾,如何安静呢?“仁者,其言也讱”(07)中的“讱”提示了我们要笨嘴笨舌才好。“刚毅木讷近于仁”(08)中的木讷也是同样的意思。“子游曰:‘吾友张也为难能也,然而未仁。’曾子曰:‘堂堂乎张也,难与并为仁矣。’” (11)中是通过子张这个人来说不仁,子张怎么了?子张气场太过强大了,这也是一个问题啊!
2、我时常对于当下的工作内容、性质和生活状态感到不满意,且对于职业规划以及未来的生活充满了焦虑感。
出处:MSRA(微软亚洲研究院)有句话叫做,“Play Harder, Work Harder!”,我妈妈很小的时候也跟我说,“学就好好学,玩就好好玩”,说的是一样的道理。为什么这样呢?学习的时候心思开小差去想着玩结果没有学习好,玩的时候又考虑多少作业没有写完结果玩的不尽兴,总是找不到巅峰状态。这句话看似简单,用现在积极心理学来看,就是在教我们要沉浸进去享受心流的状态。一个人的成功依赖于心流状态的多少。我们经常见到的那种对于当下工作很执着和痴迷,结果忘记了吃饭、听不见别人呼唤、错把墨汁当蘸料的事情就是这样的状态。
《论语》中关于这点着墨颇多。例如“长处约,长处乐”(02)讲的就是在穷困潦倒或者是富丽堂皇的环境下都能够安心,不会穷的时候想着“如果有一天我有钱了会怎么样?”,也不会富的时候想着“我如履薄冰、如临深渊、如坐针毡呀,万一哪一天这一切没有了怎么办?”,这也就是孔子说的不患得患失,即不会当下不心安,对未来不安心。除此之外,“与命与仁”(06)告诫我们要听从命运的安排,我们之所以会想着改变,是因为我们相信“人定胜天”,这个观点没有错,但是如果不加限制和区别的“胜天”,还不如“信天”呢,“信天”就是顺势而为。“仁者不忧”(06,08)讲的是对于未来的不焦虑。“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10)讲的是对于未来不要总想着变化,而是想着怎么把现在的事情做得更好。在企业中,战略不变肯定是不对的,因为商业环境是复杂的,但是变得太过频繁也是有问题的,一个政策和措施没有执行到位,浅尝辄止就停了是不对的。“博学而笃志,......,仁在其中矣。”(11)中的“笃志”就是坚定信念,对于信念坚定的人是有目标感的,他们清楚的指导自己想要什么,于是就不会老是变了。
3、我吐槽过别人或者向其他人表达过对这个人的不满,但是当面还是和这个人保持和颜悦色的、尊重TA的。
出处:看起来第三条很不错,是不是?能够保持和颜悦色是一件很不错的事情了,但是这也不是一种仁德。因为当面“喜欢”,背后“diss”就是当面一套背后一套。我们为什么不敢当面去表达?因为我们不确定我们自己的标准是否能够说服别人,孔子说“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02)就是告诉我们要有明确的喜好,有技巧的直抒胸臆比维持表面的和平要好很多,这或许就是公司的价值观中“简单真诚”的具体表现吧。很多人开会时有意见不说,私下表达不满意,甚至导致工作懈怠,那么这样的人是不“仁德”的。
4、我的工作效率和态度有的时候会受到场景的影响、他人的影响、心情的影响、天气的影响······
出处:“泰山崩于前而我自岿然不动”是我最想达到的境界。这要求我们在泰山没有崩(平时)以及泰山崩(难时)的任何场景下都能够保持动作的不变形。这就好比赶一个快要到点的火车或飞机,心中尽量克制焦虑,因为焦虑不会改变能否赶上的事实。再比如在单位受了委屈就要找别的方式放肆一下,也是因为情绪影响了行为。还比如运动员在国际大赛的场景下与其想如何夺冠,不如想平时训练的动作要领,这样才有夺冠的机会。
我们在场景改变时变换行为且振振有词,是由于我们需要给自己的行为以及认知之间找一个弥合gap的借口罢了。一个仁者是不给自己的不仁找借口的。所以《论语》中说,无论是事情大小、时间长短(“造次”(02),“其心三月不违仁”(04),“为之不厌,诲人不倦”(05))、情况好坏(“颠沛”(02))等、场景变换(“居处恭......虽之夷狄,不可弃也”(08)),都需要保持动作不变形。
5、我曾经转发过一些有价值倾向的文章到朋友圈,目的是通过这样的文章表达我的观点,从而让一些该看到的人看到。
出处:朋友圈中没有真相,只有观点。建议是建议者的价值观。甚至我们可以提出这样的命题,大多数朋友圈中携带观点的文章,我们都可以在朋友圈中找到与之相反观点的文章。所以,我们转发到朋友圈中的文章就不是一个真理,而是一种观点的表达,或者是情绪的宣泄了。换个角度想一想,我们发朋友圈就是为了让别人看到,提醒别人道理?那么我们自己做的怎么样呢?是不是有的时候场景中的主角变成了配角,即我们也会被别人朋友圈中的文章所提醒?这个时候是啥感觉?是不是觉得这样的人很幼稚,自己其实也不会被这样的文章说服?既然自己不愿意这么被对待,那么也就不要这么对待别人,这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07)。而且这里面还有一层含义,那就是即便是道德上无比正确的事情,全社会都宣扬的,只要我们想一想如果发生在我们身上我们会如何做,只要结果不是我们希望的那样,我建议也不要人云亦云的附和与从众。例如宣扬舍己为人的事迹等,孔子强调是先爱自己,爱家人,然后再爱他人,爱社会。如果我舍己为人,自己的孩子、爱人、父母承受的痛苦是首先应该被考量的。
6、我认为管理的势能在于信息不对称。我要能够管理好别人,必须成为团队中最强的那个才行。
出处:个人贡献者和管理者的最大区别是,是否能够接受自己不是能力最强的人,能否做到成就他人。如果我们是团队中能力最强的那个,那么我们就是团队的瓶颈,整个团队要发展就会依赖于我,我个人的能力上限决定了团队的天花板。这种心态会使得我们一方面拒绝招聘明星员工,害怕他们超过自己;另一方面,也会使得我们不愿意于高成长性员工分享荣誉。久而久之,自己的能力就算可以提升,整个团队却在走下坡路。我只能说这样的人是优秀的个人贡献者,但是却是失败的管理者。管理者应该怎么做呢?孔子告诉我们要“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07),也就是说,如果我们觉得一个东西好,可以使得自己进步,那就应该分享给别人,帮助别人进步。而不是发现了一个东西,心中窃喜,“嘿嘿,他们不知道这个,看来我又领先了。”而实际情况可能是,你觉得是宝贝的东西在别人那不值一提。说到底是太看重自己了。
7、我愿意做出改变,但有的时候也会懊恼和怀疑,怎么还没有效果?是否需要尝试一下别的方法?
出处:做任何事情,不仅仅是仁德,都需要有耐心,仁需要时间的积累,正如孔子说的那样“如有王者,必世而后仁”(08)。仁德需要一代人的时间来进行改变,其他情况也不会很短。许多时候,我们的措施时没有问题的,但是过程中的实践会出问题。与其一直变化,不如坚定地做一件事情。
8、我有的时候看透这个世界了,觉得很无助,自己能够做的事情很有限而且很累,还是随波逐流活得比较轻松。
出处:做人有三个过程,一是大有可为,无所不为;二是有所为有所不为;三是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我们年轻时踌躇满志是过程一,后来有了些职场经验是过程而,会叹气、会抱怨、也会八卦。但是孔子希望我们具备的是过程三。也就是说,即便我们发现了世界的不公,职业的无奈也要努力的去做些什么、改变些什么。《论语》中提到“克、伐、怨、欲不行焉,可以为仁矣?”子曰:“可以为难矣,仁则吾不知也。”(08),“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08,需要夺取阵地),“怀其宝而迷其邦,可谓仁乎?”(10),说的都是这个道理。
三、干预措施
上面的自测题做的如何?你命中了几个?如果比较多也不要担心,我们本身就是不完美的。值得庆幸的是,你发现这篇文章就说明你有想要改变的意识,这是一个好的征兆。且让我们看看孔子是如何给我们支招和开药方的。
1、行动为先,从自身做起,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
佐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01),“苟志于仁”(02),“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02),“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故旧不遗,则民不偷。”(06,自己做好榜样,则下属就有仁德了),“仁以为己任”(06),“为仁由己”(07),“夫闻也者,色取仁而行违”(07),“知及之,仁不能守之”(09,行动的重要性),“当仁不让于师。”(09),“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09),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11),“虽有周亲,不如仁人”(12)。
2、交积极阳光的朋友,你的格局和朋友的平均数一样。
佐证:反面教材有:“人之过也,各于其党”(02)。正面示例有:“以友辅仁”(07),“友其士之仁者”(09),
3、不要总想着找捷径,做笨功夫、勇于吃亏、吃苦。
佐证:“先难后易”(04),“克己复礼”(07)。
4、不可以抱残守缺,认定死理就不放手了。
佐证:有限度的仁德:“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04),“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10),子路曰:“桓公杀公子纠:两种仁德有冲突,大家对于仁德的看法不同。同一个人身上有仁与不仁两种状态并存。结论是高一层次的仁德覆盖低一层次的仁德。09中首尾两句两次提到死,可以借鉴。除此之外,还有“殷有三仁焉。”(11)
5、爱人就是真心真意的对别人好:a)把好的东西分享出来:“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07),“执事敬,与人忠”(08)。b)把坏的东西收不要宣扬:“己所不欲,勿施于人”(07)。c)指出对方的错误也是在帮助对方:“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07)d)对别人做不到的不要苛求,“人而不仁,疾之已甚,乱也”(06)。e)恭、宽、信、敏、惠。(10,真心实意想对对方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