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有人给我推荐《深度工作》的时候,我心里本来是比较头疼的。看到工作就头疼,谁还想深度工作啊。。。硬着头皮看下去,却没想到它不断地颠覆了我的想法。
首先是关于工作,一般人总觉得工作就是枯燥的无聊的,休假总是最爽的。然而作为一个3年没有上班的人,却开始羡慕别人的工作。这本书中有提到“工作其实比休闲时光更容易带来享受,因为工作类似于心流活动,有其内在的目标、反馈规则和挑战,所有这些都鼓励个人积极参与到工作中,专注其中,全身心投入到工作里。休闲时光则组织松散,需要很大的努力才能创造出值得享受的事情。”这段话解释了我为什么每天都不用上班,却依然越待越累,同时自我价值缺失。看来我要努力接更多的工作,而不是把这些时间用来休闲犯懒。
上次看《刻意练习》之后,我信心爆棚,觉得任何人只要进行刻意练习就可以达到超乎一般人的水平。于是我停滞了大部分的工作,雄心壮志的打算开创我的画画事业。然而半年过去了,画技虽然说是有进步,但还远远未达到理想的水平。回想我画画时的过程,虽然是可以保证3个小时一直在画,但画画的过程中几乎每画几笔等干的时候,都要刷上两下手机。有时候是为了给画拍照,有时候就纯粹是习惯性的刷一下朋友圈。这样一幅画画下来,即使勉强画完,也感觉疲惫不堪。并没有全神贯注画一幅画之后的那种成就感。
所以当《深度工作》中提到“一旦你的大脑习惯了随时分心,即使在你想要专注的时候,也很难摆脱这种积习。如果你生活中潜在的每一刻无聊时光——比如说,需要排队的等5分钟或者在餐厅坐等朋友时都需要用智能手机打发,那么你的大脑就可能已经被重新编排,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一种‘心智残疾’。这是你的大脑已经不能够胜任深工作……”看完这段话,我简直是受到了一记暴击。岂止是排队等5分钟时我要看手机,恨不得骑车或者开车时每到一个红灯都恨不得去看一下手机,简直是心智残疾+1。回忆一下为什么“一孕傻三年”,其实并不是智力的减退,而就是专注力的减退吧。有了孩子以后,生活被切割成无数碎片,因此即使当孩子已经上了幼儿园,我可以有整段的时间来工作时,这种被毁灭的专注性也需要很长一段时间的刻意联系来恢复。而一旦生活又被情绪所左右,所需要的意志力同时缺失,人就像一滩烂泥一样站不起来了。
看来本书为我这一段时间的沉沦找到了理由,那么更为关注的就是他提出来的解决方式。在我意识到了这个问题的时候,曾经在百度和知乎上搜索过“如何戒掉手机?”但都没有特别可行性的答案,也用过一些强制不能玩手机的app,但收效甚微。而本书系统性地提出了解决方式,并且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做调整。
其中有一章《拥抱无聊》,就解决了碎片时间也要玩手机而导致注意力涣散的问题。他提出的解决方案是在碎片时间进行“有成果的冥想”,不要把大脑交给肤浅的、容易获得及时反馈的社交、游戏、网页等,而是利用这些时间将注意力集中在一件“定义明确的专业难题上”。这让我想起了我老公,他业余喜欢古诗词。会利用通勤的时间听古诗词的录音,在等车、等人、坐飞机等较长的碎片时间会用来填一首词或作一首诗。虽然和工作并不相关,但能让大脑在这段时间内进行集中思考和有逻辑的锻炼。长此以往,他的脑子就是比我的灵活的多。
另一个书中提到的比较有可操作性的解决方案就是给自己断网断手机的时间,或者说,一天只规定某几个时段集中处理这些事务。这个也很难做到。不过我在实际操作的时候将番茄工作法和这个方法进行了结合,即每深度工作90分钟(画画),可以有30分钟的浅度时间,可以用来看社交网络、上网查询在之前工作中需要查询的事情、回复非紧急信息等。这样既保证了90分钟这个作为深度工作的最低时限,又循序渐进的缓解了手机瘾的发作。
当然,这本书中还提到了各种方法,大家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合适和有用的。比如其中有一个“大手笔”的方法,我感觉就不太适合我,因为即使我花了大手笔的钱购置了舒服的椅子、昂贵的颜料或是专门去了豪华酒店,也可能只是在玩手机而不是在画画。看了这本书之后,我利用孩子午睡、等着出门、准备晚饭等平时只是用来玩手机的时间,写完了这篇大概1500字的读后感,而且确实感到有一点点成就感,非常开心。希望我能更多的利用深度工作的理论和方法,让自己的人生不至于被手机毁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