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开始写作的时候,是不是经常提不起来笔?
说好的日更,变周更,变月更,最后变成不知道什么时候才会更……
作为写作小白的我们,很难找到持续的动力。写作这条路上尸横遍野,很多人都死在了半路上。
其实原因都很相似:
1、看不到希望
有一个很形象的比如叫:黑暗球场。
在一个周围一片漆黑的篮球场练球,投出去的球,离球筐有多远、球落到哪里去了一概看不到。
这样练上再久都无法在投篮上有所精进。
新手写作大概就是这种情况,因为没有读者,无法获得及时的反馈,很容易产生一种在无边的黑暗中行走的感觉,最终被无助和绝望打败。
2、缺乏氛围
简书上认识的很多小伙伴都曾表示:
身边没有人知道简书,也没有人看书、写作,他们的世界里只有啤酒和游戏,我感觉很孤独。
人是群居性动物,有获得群体认同感的需求,很难忍受被孤立的孤独感。
尤其是刚开始接触写作的小伙伴,还不具备抵御这种孤独感的强大内心。
为了迎合身边人的价值趋向,就很容易放弃自己的写作追求。
以上这些都是写作路上必经的体验,而正是这些或成就你、亦或毁灭你。
既然依靠自我无法战胜这些困难,那就需要从外界寻求力量。
加入社群是个不错的选择。
在那里有很多与你一样的成长型写手,你可以从他们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会产生很强的群体认同感,然后彼此鼓励,并肩前行。
我是2017年10月12日在简书文字编辑页面敲下的第一篇文章《打破思维局限》,而截止到今年6月3日,也只勉强更新了14篇文章,平均一个月不到两篇,中间还停更了两个月。
总是提不起写东西的动力,每次打开电脑准备写点什么的时候,总有一百个理由让自己放弃。
6月8日加入了一个读书写作社群,参与活动。一个月半月的活动时间,更新14篇。(还真讽刺,刚好一样的数字)
而后又开始尝试日更。
这一切过后才渐渐明白,自己为什么要写作,该怎样写作?
为此我满怀感激。所以又陆续加入了一些社群。
而前不久,经过反复斟酌,我退出了十几个社群。
然后我再次感激自己的正确选择。
社群是一群志同道合的人聚到一起,相互交流,彼此督促的地方。可是我却不建议你在里面一直待下去。
对我而言,退掉社群后,有种重获自由的感觉。
如果你已经在社群逗留超过3个月,相信你应该会有以下这些感受:
||注意力被分散
我们中间的很多人都是业余时间读书和写作,加上又要处理私事和陪伴家人,时间上显得捉襟见肘。
大量的社群信息中,在不断抢夺我们的宝贵时间,而其中真正有价值的其实并不多。
打开手机,几个社群的群聊信息有几百上千条,而其中90%都是在“闲聊”或相互无意义的“吹捧”。不看怕错过有价值的信息,看的话,大量时间被消耗,这是就会产生焦虑感。
随着时间推移,这种焦虑感会不断被叠加,疲惫不堪。
||对虚假认同的上瘾
前不久,简书官方宣布解散所有官方社群。
其中一个理由就是:群内出现大量虚假的互评、互赞现象。
而收到解散社群消息的很多小伙伴表现的很恐慌,一个简友感叹:哇,社群好团结啊!
其实真实的原因是他们对这种虚假的认同感上瘾了。突然有人把放在嘴边的“安抚奶嘴”拿走,出现短暂的不适应很正常。
面对这样的小伙伴你应该告诉他:欢迎回到真实的世界!
郭德纲在一次采访中谈到:
活明白需要时间吗?
不需要时间,需要经历!
三岁经历一件事,就明白了;
活到九十五没经历过这个事,就不会太明白...
吃亏要趁早,一帆风顺不是什么好事;
从小娇生惯养,没人跟他说过什么狠话,六十五岁走到街上谁瞪他一眼,当时就猝死了;
从出生就每天一个嘴巴子,到二十五岁,铁罗汉、活金刚一样!什么都不在乎……
话粗理不粗啊!
我们不能总活在他人的鼓励下,把动力寄托在他人的督促、引导上。
走出舒适区,能支撑我们一直走下去的只有来自我们内心的坚定信念。
||群体迷失
一名海军上尉朱利安·费利克斯在他的《海流》一书中尔提到了一件事:
护航舰“贝勒·波拉”号在外海游弋,想寻找到在一场风暴中与它失散的巡洋舰“波索”号。
当时正值阳光灿烂的大白天。值勤兵突然发出了有一艘遇难船只的信号。
船员们顺着信号指出的方向望去,所有官兵都清楚地看到一只载满了人的木筏,被发出遇难信号的船拖着。
德斯弗斯上将放下一条船去营救遇难士兵。在接近目标时,船上的官兵看到“有一大群活着的人,他们伸着手,能够听到许多混乱的声音在哀号”。
但是在到达目标时,船上的人却发现自己不过是找到了几根长满树叶的树枝,它们是从附近海岸漂过来的。在一目了然的事实面前幻觉才消失了。
法国社会心理学家古斯塔夫·勒庞在《乌合之众》中写到:
在集体心理中,个人的才智被削弱了,从而他们的个性也被削弱了。
异质性被同质性所吞没。无意识的品质占据了上风。
在社群中,群体意见带来的安全感,容易让我们陷入无意识的盲从心理。
而实际情况则是每一个写作者都是独立的个体,都有属于自己的专属问题。
看到别人早起晨读,自己也加入;看到别人写连载小说,自己也开始列提纲;看到别人投稿公号获得稿费,自己也向这方面靠拢……
最后一地鸡毛。
当然以上情况并非一概而论的、囊括所有的社群。有一些优秀的社群,通过设置良好的机制,是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少这些负面情况的影响。
只是这样的社群绝不会对你免费开放,即使是付费社群,能做到的一样少之又少。
读书、写作、成长都是一个人的事情,都需要自己完成。
我不反对加入社群,也不否定社群的价值,只是希望通过自己的经验,告诉大家对此要有足够清晰的认识。
你选择它不应该是身边的人都加入了,为获得群体认同感,或者纯粹的是抵御内心的焦虑,而是你真的需要。
把注意力从外在拉向对自我的审视。
当然参加过社群的小伙伴或有一些不同的意见,我们参加社群真的是有收获的啊?
我想说的其实是我们的成长的唯一对手是时间,所有的事情都是有时效性的。
你投在社群上的100个小时的价值,应该是与把这100小时放在别处能收获的最大价值相比,而不是和参加社群之前的自己比。
我们什么事都不做也一样会不断成长。区别在于效率和速度!
这就像跑步,一小时慢跑2公里叫跑步,一小时跑5公里也叫跑步。
所以请用更全面的视角来看待社群,做出更加有效的选择。
什么时候选择借助外力,借助什么样的外力,这些都是需要对自己的现状、规划、定位有清晰的认识。
感谢您的耐心阅读!如果您对这个话题有兴趣,请把它写在留言区,我们一起来进行更深入的探讨和交流。期待与您产生奇妙的思想碰撞。
网友评论
然而一些写作群里面鱼龙混杂,又没有专业的点评老师,往往都不能有效的提高自己,只能在黑暗中独自寻找亮光。
想要自己摸索,那就会像别人在直行道上行驶,自己在一条曲折的山路上缓慢的前进,一不小心还会迷路。
最好方法就是只要找到一个在这个行业里已经小有名气的导师指导,这种一对一的指导,是可以快速成长的,能真正学习到专业的知识点,但是费用又很高。
最后还是要看自身只是三分钟热度呢?还是能有源源不断的终身学习动力。
只有先了解自身,才能从内而发的影响别人。
另外很多时候事物的发展是在遵循二八法则的,群体智慧也是一样的,每个群体中都有20%的意见领袖,他们是这个群体的思想依赖,这种被依赖的群体思想压力和内心的责任感、荣誉感就会被激发,他们会更快速的成长,而另外80%则因为思想过于依赖他们,则会变得越来越没主见,同时这种免于思考的轻松感和有人给予指导的安全感就会产生上瘾机制,最终成为20%的的追随者,配合思想的执行者,这既是社会分工的促成原因,又是很多人口中的“社会阶层固化”的原因。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所以不必太过悲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