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海无涯苦作,书山有路勤为径”,
随着文明和理性的发展,
我们的学习逐渐从言传身教,丛山实践,
越来越多地转向了以原理,基础为导向的系统学习,
这种方式看似高效,
却忽视了输出和反馈。
如果一直是输入,没有输出,
知识只不过是死记硬背的数据,
而不能活学活用,
也不能得到亲身体验实践之后的反馈。
而我们的学习过程也变得痛苦,无趣。
君不见孩子沉迷游戏不能自拔?
好玩吗?
也许吧。
最吸引人的的可能就是那“Great。太棒了。恭喜你完成第一关“等等的
及时的奖励,
及时的反馈。
所以,无反馈不学习,
这个反馈可以包含广阔意义上的:直接做,直接用,输出,创作捣鼓一个东西,然后抛出去去获取反馈,不断打磨迭代。
也可以理解为强者们经常说的话:
·教是最好的学;
·用是最好的学;
·输出倒逼输入;
·请用作品/实际行动说话......
犹记得刚参加工作,
肩负整个公司各部门的和外国客户沟通协调的重任,
当然表现也突出,经常被客户当众表扬。
犹记得有次参加完晚宴,
和老总经理走在回公司路上,
我说自己是”褒めたら伸びるタイプ(被表扬就成长的类型)”,
我们都希望收到被表扬的反馈。
可,世界不可能时时像你所想那样转动,
有时候,辛辛苦苦构思的一篇文章没人看,
投稿的文章石沉大海毫无音讯,
看到关注你的人又取消了关注,
所策划的活动在复盘环节被批的体无完肤,
依然能感受到那种痛心,委屈,无奈,
无边的无助和沮丧,
从内心腐朽到外面,
霉气从上散发到下。
曾经觉得为什么这么努力了,
为什么觉得自己做的很好了,
为什么做了那么多,
却没有得到一句鼓励的话语?
甚至多次地怀疑自我,否定自我,
极端的时候,
还会介怀于对方的指正。
最严重的是,
因为在意他人不好的反馈,
从而裹足不前,闭门造车,
局限在自我的,单一的,不完善的视觉里,
从此不再长进。
读完《认知觉醒》才知道,
痛苦也是一种反馈:
分享不是随意分享半成品,
而是尽最大力气将作品打磨成自己当前能力范围内可完成的最好的样子。
不是随意地写些文字,拍些照片,
那必定没有什么价值,人家自然不会产生兴趣并予以赞扬。
而是要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出门之前精心打扮,精致地让人眼前一亮。
冷静客观地对待打击:
除掉羡慕嫉妒恨的反馈,
那些能精准指出你问题所在的就是极佳的反馈,
需要认真对待,
这些痛苦的反馈就是上天给予我们的成长的提示。
从此,内心更强大,
勇敢的海燕,在怒吼的大海上,在闪电中间,高傲地飞翔,
大声地呐喊: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