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前段时间,一则男孩儿把妈妈骑在身下暴打的视频冲上热搜,好巧不巧的是,前天,我在超市的一角儿,看到了惊人相似的一幕:一个十二、三岁的男孩,因为购物被拒而狂搧家长。所不同的,是这次被搧的是奶奶,而相同的是,所有见证此场景的人都对孩子的行为表示愤怒。
孩子的偏差行为,真的全怪孩子吗?其实不然。我认为,孩子的偏差行为,恰恰反应的是我们教育的缺失。
一,站对自己的位置。
生活中,很多年轻人忙于生计,会请老人过来帮忙带孩子,这原本是件好事儿。但是,如果老人越俎代疱,就会阻断教育行为的实施。
有邻居反映,视频中被打的妈妈在家中没有一点儿话语权,而强势的奶奶又特宠这个孙子,妈妈一旦想教育孩子,奶奶立刻出面阻止,而爸爸不作为,这才是导致男孩儿为所欲为的根本原因。
见过这样一个家庭。无论父母出于什么原因教育孩子,爷爷奶奶都会出面护短,导致教育被迫终止,而这个孩子一直没有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不断生事儿。
父母才是孩子教育的第一责任人,老人只是携助者。每个人都站对自己的位置,孩子才能安心地做好他自己的角色。
二,父亲角色的缺失。
在孩子的教育这件事上,爸爸和妈妈一样是不可替代的。作家布兰肯.霍恩在书中写道“少年看守所里的犯人中,有80%的人在成长过程中缺少父亲的参与”。
本小区就有这样一个住户。
这家的妈妈十分强势,她常常以极端手段阻止爸爸参与孩子的教育,直接导致爸爸无法参与。现在这个孩子(孩子才5岁)动不动就以头撞墙或撅自己的手指要挟家长来达到她自己的目的,妈妈现在拿她没办法,而家人更是无奈。其实,其中原因不难猜测,这是孩子有样儿学样儿的结果。
在一个家庭中,妈妈负责传递情感,而爸爸负责树立规则。在家庭教育这件事儿上,父亲的角色是万万不可缺失的。
三关系的错位。
在一个家庭系统中,遵遁先到先得的原则,按照这个规则,夫妻关系优于亲子关系。心理学家作过专项调查,在中国的绝大部分家庭里,亲子关系是凌驾于夫妻关系之上的。就是全家人都以孩子为中心运转,不惜一切代价满足孩子。
这种病态的爱,必然导致孩子索求无度,一旦被拒,便会做出极端的行为。所以,孩子的偏差行为,并不一定就是孩子的错,它反应出来的,恰恰是我们教育的缺失。
愿所有为人父母者以此为鉴,站对自己的位置,经营好夫妻关系,给孩子提供一个健康的成长环境,让孩子在爱的滋养下,活成一个绽放的生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