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约是从2018年开始,我开始接触心理学,并且从事这方面的学习和研究。虽然时间不长,但是心理学对我的影响和震撼力极强,很多时候给我的感觉都是前所未有的。当然,这方面的专业术语中,对我内心深处触动最深的,也是最柔软的部分就是一个专业术语——安全感。
那么,安全感到底是种什么感受呢?
记得小时候,大约从懂事的时候开始,我的安全感就是和大人在一起,比如说,爸妈啦,小姨啦等等。而大人们的强壮可以保护我,和保护者在一起,我不会被欺凌,可以放心的笑,开心的玩儿,睡觉也格外香甜。而没有可以保护我的人,我就会整个沉浸在恐惧当中,怕黑,怕冷,怕寂寞,担心没有人,更担心有人,日子就在这满足和恐惧当中一天天的过去了。也许,对当时一个幼小的我来说,安全感就是可以和一个保护我的人在一起吧。
后来,随着年龄增长,阅历丰富,一些很幼稚的恐惧感也慢慢消失了,但是,侵入骨髓的缺乏安全感依然存在,潜意识里一直在不断地寻找保护者。那么,这个诺大的世界,究竟在哪里存在着可以终生保护我的神灵呢?年过半百,学习心理学之后,做了不断地自我觉察,蓦然发现,自己内心其实还是那个怯怯的小女孩,在不断地寻求保护。看见即疗愈,我看到了,她躲在角落里,周围环境阴冷潮湿,黑暗,她怕极了,要求保护。可是没有人听到她的祈求,整个世界一片灰暗。谁能救救她啊?!多少年,这个小女孩都在独自呼唤,等待,渴盼着,忍耐着。
有个不太专业的术语,叫可获得性。是我们内心世界对可获得的评估。如果对一个人的可获得性较高,那对这个人的安全感就较强。对于未来,理想,工作都是一个性质。而追寻安全感,是人与生俱来的本能。其实,说的白话一点,安全感就是自我独立和依赖安全基地之间的一种粘合力。
而生活中获得安全感的需要,是寻找比自己更强的一方寻求庇护,因为相对而言,自我认同相对来说比较弱。而现实生活中,很多女性的家庭观念就是在这种思维模式之上建立起来的。“比自己强”的对象相对来说更是他们的择偶标准。像身体更强壮,生存价值更优。因为这样的男性被认为能给对方更多的安全感,如给对方“遮风挡雨”。而这些与女性,在与这样男性的交往过程中,更加期待自己是被谦让,被保护,被优待,被珍惜的一方。
而这种更多的是去计较付出后的回报率以及更加习惯享受和索取。并认同和放任自己弱势地位,以及从精神到经济的对这个男人双重依赖,而当期许与现实有一定落差之时,就会引发她们内心的恐惧和焦虑。就像期望去更好的大陆通过一条船,因此直接放弃了学习游泳。而船开始漏水时,那些不会游泳的肯定更加恐慌和无力相对于一些会游泳的人来说。例如如果你相信只要你努力就会挣到钱的时候,钱对你来说就是可获得的,你对钱的安全感就比较强。
安全感或依恋本质是我如何依附于对方。这种感觉实质是我还是个宝宝,不能独立,我必须依托你。把你设置成安全基地,让你来满足我,供养我,保护我。
因此对于安全感的需求实际上也与你的独立程度成正比。你自身不确定自己能够创造出这一部分来,就会特别希望另外一个客体能满足你这部分。比如工作、金钱。如果你对于你独立创造工作和金钱的这种能力认可度比较低的话,自己创造力比较低,你对于外在的环境要求相对来说高很多。我们把自己的可获得兴趣交给自己还是在给他人呢?交给他人,我们对于他人的依恋程度就会非常的大。因此安全感也是一种自我独立和依赖安全基地之间的这样一种合力。
安全感,就是我们自己给自己的一种追求,就是一种安慰,鼓励,陪伴。也就是说,安全感其实来源于我们自己。
安全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