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家园]
这是我立下 Flag,开启学习《唐诗三百首》计划的第5首,作者是唐代大诗人李白。
春思
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
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
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
燕草:指燕地的草。此泛指北部边地,征夫所在之处。
秦桑:秦地的桑树。秦,指陕西省一带,此指思妇所在之地。燕地寒冷,草木迟生于较暖的秦地。
君:指征夫。怀归:想家。
这首诗直译过来的意思是——
燕地的小草刚像嫩绿的丝绒般纤柔,秦地的桑叶早已深绿茂密得压弯了树枝。
当你怀念家园盼望归家之时,我早就因思念你而愁肠百结了。
春风啊我们素不相识,你为什么要吹进罗帐撩拨我的春思呢?
诗的内容其实很简单,就是描写了一位妻子在无限春光中思念戍边的丈夫,表达了她的思念之深和对爱情的坚贞。
但诗歌虽然只是寥寥数句,却极为精妙。深读全诗之后,我不禁呆呆地想,堂堂七尺男儿怎么能把思妇的心思描写得那么细腻入微、那么真挚感人、那么俏皮可爱的呢?
这可能源于诗人李白有颗纯净的赤子之心吧。他可以狂放得“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他也能道尽思妇的心思“相迎不道远,直至长风沙”。在我们印象中狂放不羁的诗仙李白,其实写过许多思妇诗,替弱女子发声,令人钦佩。
“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这首诗一开头就给我们展现了两幅春景图,一幅是边关柔嫩的绿草地,一幅是秦地的茂密桑枝,而第一幅图其实是思妇想象出来的。也算是一种别样的身在曹营心在汉吧,她看到身边浓密的桑枝,心却已飞到了丈夫的身边。戍边之地在北方,那儿地气冷,她就想呀:“我们这儿春意闹,他那儿应该才只是‘草色遥看近却无’吧。”
这两幅画面非常美。
首先是嫩绿的小草和深绿的桑叶展现出来的色彩美,因为富有层次感,所以更美,类似于杜甫描写桃花的“可爱深红爱浅红”吧。
其次是一种触感上的美,碧丝的柔软、被压低却不折断的桑枝的坚韧,让我们仿佛触摸到了春天的柔软和它的蓬勃向上。
最后,字的谐音展现了一种韵律美、含蓄美。“丝”谐音“思”,很容易就联想到”春蚕到死丝方尽”吧?还有“枝”谐音“知”,这可是知音的“知”啊,还有“秦”谐音“情”,深情的“情”啊。啥都不用说了,光这样想着就很美吧?
接下来的“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将妻子的深情表现得一览无余。
妻子根据自己平素和丈夫的恩爱相处,由眼前的春深似海,联想到戍边之地的春草应该开始生长了,而丈夫对家人的思念也会如草儿蓬勃疯长了。那么,她自己呢?已经思念得愁肠百结了。李白巧妙地把握了妻子复杂的心理,用两处春光,兴两地相思,真可谓“一处相思,两处闲愁”呀。
有趣的是,分明是妻子在思念丈夫,她却都是从丈夫那儿写起,第一句是先写丈夫那边的景色“燕草如绿丝”,这一句又是先写丈夫的心情“当君怀归日”。我觉得这是在默默地告诉我们妻子永远把丈夫放在第一位,间接地展现了她的一往情深。
“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这最后的句子采用了拟人的手法,有些责备,有些俏皮的,但恰恰表现了妻子对感情坚贞的。
妻子思念着丈夫,心情寂寥,这时候,春风很多情地掀开了罗帏,似乎要陪伴一下妻子。妻子却无情地指责它:“春风啊,我又不认识你,为什么要闯进罗帐?”一位活脱脱多情、深情,却又专情的女子形象跃然纸上,令人心生敬意。
这不由让我想起上学时学过的那首汉乐府《陌上桑》,妻子就像罗敷,而这春风多像那位使君呀,不知道诗仙是否受了那首诗的启发呢?
一首短短的思妇诗,那么美丽,那么柔情,那么坚定!好喜欢啊~
[文字家园]投稿专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