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是一种复杂的环境。它是学习课程内容的知性场域,也是以班级为单位展开的制度化场域,还是由师生这一固定化成员组成的相对封闭的社会环境——形成并维系多重社会关系的场域。课堂与法庭、医院一样,是有别于日常生活的一种社会、制度、文化上的特殊场域。
参与课堂的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学习经验具有个别性,参与课堂的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但课堂是集体解决课题的场域,围绕学习内容必须达成和分享一定的认识。事实上,现实的课堂教学一般都是在班级集体中展开的,因此,每一位学生习得学科内容的过程(认知过程),也是学生相互合作的过程(集体过程)。
学生的课堂学习过程,不仅是认知性经验的成长,也包含了社会性经验、政治性经验、伦理性经验的成长,即客观世界的认知过程、人际关系的社会过程、自我探索的内省过程。
在哈贝马斯看来,“理性”是人际交往过程中取得共识的一个过程,即以主体间性为中心。主体间性意味着主体间的相互交往、沟通与对话。教与学就是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运用多种多样的多层多维的沟通情境与沟通关系的高密度、多样化的沟通现象。教学的内容与方法是同沟通一起得以实现的。课堂教学活动大部分是通过师生交谈展开的,因此,课堂教学是面对面的沟通。
课堂中创造的人际关系的沟通,是相互依存的关系的形成过程,是教育性的相互作用,不仅是单纯的知识、技能的传递,而且是创造丰富人性的教育。
在课堂中,真正的师生关系,体现为教育与自我教育、促进与发展的共有共融,不可分离。也就是说,不能理解为教师只有教育和促进,而没有自我教育和发展;学生只有自我教育和发展,而不能发挥教育和促进作用。
在师生关系中,教学关系是师生关系最基本的表现形式,是师生因特定的目的和任务而形成的联系,它既包含着师生以知识为纽带的文化共享,也包含着“教”和“学”两种行为的高度依赖,更包含师生在规范有序的活动中所实现的共同创造与发展。
师生通过教育教学活动中的实际交往还形成和建立起一种人际情感关系,它把师生双方联结在一定的情感氛围和体验中,实现人格、精神和情感信息的传递和交流。正因为如此,师生关系才真正表现为实质意义上的人际关系。
教学沟通是将学生集中在同一场所同时施教的集体过程。在这种条件下的人际关系,是非个别的、集体的人际接触。课堂中学生们共同的问题,可以借助集体交谈加以理解和处理。然而,每个学生还有不少个人独特的问题,希望个别地解决。所以,在班级教育中,课堂教学之外的个别场合的亲密沟通是十分重要的。师生因志趣相同、或性格相近等建立具有非正式色彩的个人关系,这种关系具有更充分的情感特征,可以自由地实现面对面的较为深入的双向沟通。
教育和教学活动自身就是一种道德活动。在师生关系建立过程中,师生一刻都不能离开对道德规范的遵守,也离不开道德规范的调节。师生关系集中反映社会伦理文化,表现为一种鲜明的道德关系。
学生在知识、能力、智慧、品质诸方面的成长与发展,的确离不开教师的“教”,但学生同样也能够以自己的“学”及其独特的表现作用于教师,进而促进教师的成长与发展,亦即“教学相长”。在这里,师生关系不是一种单向影响,而是双向的相互作用,不是单纯知识性的,而是和人的完整性发展紧密相连的,是师生对知识、经验、精神、价值等共同的感悟与体验。师生双向收益、双方互惠才体现了教学活动的本质,师生关系的教育特性也才能得以实际展现。(18.12.24《教育》)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