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祈求,请不要把他引上平静安逸的道路,而要把他置于困难和挑战的考验和激烈之下。让他学会在暴风雨中挺立,让他学会自食其力。” ——麦卡瑟
最近给女儿报了一个预科班,听说师资力量很强,很多住得远的家长都是慕名而来。
对于离家很远的学生而言,最好的方式就是让孩子住宿,因为对于孩子们来说,早八晚九的节奏,不仅家长们接送很麻烦,孩子也跟着折腾。
连续几天都在门口遇到了两个送儿子来补习的母亲,闲聊中说到她们俩一直都是全天候地在这里陪读。
因为家离得远,两个孩子都提出来在这里寄宿,这样既可以解放了妈妈,又可以得到锻炼,对男孩子们而言,并不是一件坏事。
但是两个妈妈却是难以接受:
一,她们担心孩子们脱离了家长的视线,晚上难免会玩到很晚,影响第二天的学习;
二,她们也不放心孩子们的吃饭问题,说起来是担心孩子过马路时的安全问题。
所以,她们俩早上把孩子们送过来以后,就在附近转转,到吃饭的时间时,一个妈妈提前把饭定好,另一个则负责把孩子们接过来。
第一个理由听起来还能让我接受,第二个却让我不以为然。两个十几岁的初中生,如果还没有独立买饭吃的能力,将来很有可能会被培养成饭来张口,衣来伸手万事依赖父母的巨婴。
这种过度保护甚至是溺爱的教育方式,在中国现今的家庭里是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
不可否认,对孩子要爱,但绝对不是无原则的溺爱;要养,但也绝对不是娇生惯养。一定要让孩子学会自己的事情自己来做,从小就要培养他们自强自立的性格。
现在很多家庭里,数个大人围着一个孩子转,对孩子的照顾几乎无以复加,我们常常见到这样的情景:
孩子做作业前,帮他准备好作业和书本; 孩子写作业时,在一边陪着,还不时递上一杯奶或者一块水果; 孩子做完了作业,给他收拾书包;孩子上学,为孩子背着书包;孩子饿了,做好饭摆好了叫孩子赶紧来吃;孩子起床了,把要穿的衣服放在床头;甚至把牙膏挤在牙刷上,一遍一遍地叫着到点了还不愿意起床的孩子……
家长以为自己很爱孩子,其实不知,这种包办太多的爱已经让孩子产生了过度的依赖,最终导致缺乏足够的爱心与责任心。
适当地放手,是为了孩子走得更远,跑得更快。今天的放手,是为了即使有一天,我们不能再陪伴在孩子身边时,他们也能过得很好。
作为家长,一定要懂得放手,懂得进退,让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有意识地锻炼他的日常生活处理能力,让他们在实践中获得经验、明白道理、慢慢长大。
我们要鼓励并相信孩子们离开了自己的护翼,依然可以有足够的能力,在纷杂的社会中,学会判断和决策,成为一个敢于承担的勇敢的人。
只有这样,孩子们才会如我们所期望的那样长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