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一千佛学红林社菩提岛原创文学
红林悟道《金刚经》第十四品 :离相寂灭分 第七章

红林悟道《金刚经》第十四品 :离相寂灭分 第七章

作者: 红林主人 | 来源:发表于2018-03-28 08:35 被阅读0次

佛教的传承与佛法的弘扬历经千年还能如此生机勃勃,我想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其生命力强,适应性强。人类至诞生以来,形成发展了众多的宗教与教义,唯有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道教、儒家等教派与说学流传至今而生生不息,原因就是其具有现实意义,能解决自然界、人类社会、社团组织、个人及事物的种种问题,并能提供解决问题的和谐的方式与方法,给人予希望,这是其价值所在,也是其生存的基础与发展的动力。

人类只所以能生存至今,是其强大的适应能力分不开的,这就是达尔文的进化论观点:适者生存,而不是强者生存。就人类整体而已,为了生存适应的是自然环境,而人类的贪婪与欲望,使生存环境越来恶化。水、空气、食物,人类生存的最基本的条件变的越来越坏,人类怎么办?当环境恶化的速度快于人类基因适应的速度,也就是人类逐渐消亡的时候,还好至今人类的基因正不断的适应着环境的变化,人类也认识到了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开始改善环境,人类之所有这样的觉悟,就是包括宗教在内的文明在起作用,这就是宗教的作用。

就人个体而言,适应性就表现在个人在社会组织的存在。适应性强,那里都是家,就像你我远离故乡的人,就像乌龟一样,活的长久;适应性不强,那里都不是家,就像漂泊几年还是回家的人,就像恐龙,逞能一世,逞强一时,最后消亡。请记住,乌龟与恐龙是同时代的动物。这就是适者生存,这条规律,不仅适用于物种,也适应于文明,自然适应于文明的衍生物宗教。佛教普度众生的使命,简单实用的教义,循序渐进的修法,永无止境的终点,无穷无尽的包容性,使其具有了强大的生命力与适应性。

佛祖如来所讲的般若波罗蜜,非般若波罗蜜,名般若波罗蜜,佛旨解义为修行者纵是得法成佛,也不能住法止修,更不能持名止行,否则就是名叫般若波罗蜜,名叫“佛”而已,而不是真正得法,真正成佛。成佛的真正目的是普度众生,只所要的成佛,就是要使自己的能量增强到无尽大,以便更好的去执行普度众生的任务,在实现度已的同时也实现度人的目的,这就是上乘佛法的伟大。天下大同与解放全人类都是上乘理义。佛祖如来讲完至高至上的三段论后,对须菩提说道:“须菩提,当凡是辱境到来身处其中,就应该恬然处之,不要因此而恕恨,乱我般若。其心要如同太虚,就可到达觉醒之地,回归本我重获本性,就可获得忍辱波罗蜜。如修到此境,则身心真空,本来无相,所以外不见忍辱,内不见其忍,浑然两忘,所以如来我说:非忍辱波罗蜜,是持名忍辱波罗蜜。”这里,佛祖如来,用忍辱波罗蜜为例子,说明什么是真正的忍辱波罗蜜,就是要身心如空,不住忍辱之相,就无忍辱可说可见可感,何来忍辱可忍辱的。这和儒家的不争便是争是一个道理,不争,有何可争,谁与可争,心如天地包容一切,何来患得患失。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红林悟道《金刚经》第十四品 :离相寂灭分 第七章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lkzec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