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眼睛看得见火灾,但是你看不到我,虽然我为你燃烧。”——穆旦
如果这不是一种社会的普遍现象,也不会被诗人淬炼成诗了。 我在最近的一次咨询当中,又一次看到了这种状况。在任何一段关系里面,都是包含着爱的,哪怕是已经势同水火的父子,父亲锐意进取,而儿子恣意享乐,父亲看儿子看到的是堕落,儿子看父亲是另外一种堕落,人性方面的堕落,所谓“没有生活是人生最大的罪!” 这两人互相看对方不顺眼,却无力改变对方分毫,就这么僵持着,当强烈的爱无法送达,自然就转化成恨了,两个人的心中,因无望的爱而燃起熊熊烈火。
这对父子的问题在于:彼此都看不到对方的付出,也不管对方的真实需要,而一味的付出自己所需要的东西给对方,“你需要生活,所以,我,就拼命生活。“ ,”你需要工作,所以,我,拼命工作。” 这种状况很令人错愕,但也很常见。他们彼此都把对方当成了自己的一部分,而没有把对方当成一个独立的人。如果是把对方当成是独立的人,就会这样想,“我,需要生活,我就好好的完成生活给我的功课。”“他,需要工作,他会为工作做好准备并找到合适自己的工作”,就是这么一个小小小的想法和态度的转变,实现起来并不容易,毕竟有几十年的惯性思维在那里,有两个人的倔强执拗在里面。 必须要打破原有的平衡,而打破平衡会带来混乱,耐受这个混乱,是双方必须经历的阶段,此后,两人的关系将从一个旧有的不良的平衡,过度到一个新的良性的平衡,在新的关系当中,父子双方都有一定程度的打开,能够把对方作为一个有独立人格的人来尊重,接受对方,信任彼此。
在解决亲子关系问题时,我常常跟家长说,“无债不成父子”,用意是安抚一下家长早已疲惫的心灵,而在跟孩子接触的时候,告诉孩子,“你什么也不欠父母的!” 这句话有个对偶的句式,就是“父母也什么都不欠你们的。”这一点孩子自然也能想到,如此一来, 家长与孩子,两不相欠,各负其责。 至于有没有前生后世,有没有这个债存在,这个债是谁欠谁的?其实并不重要。不过是一句话,一个概念,能拿来助人,就很好了。 问题孩子一般性情刚烈,如果他们觉得欠父母的太多,今生无法偿还,就有可能做出类似“割肉还母,剔骨还父”之类的自我毁灭的事情,这种事情放在现在,就演变成种种叛逆行为,譬如打架斗殴,沉溺网络、赌博或毒品,等等。
在古典名著《红楼梦》里,贾政和贾宝玉父子之间,就是一对典型的对偶关系,他们两父子,一个追求仕途经济,一个追逐风花雪月。求索的目标虽然不同,求索的行为则是如出一辙,贾政有多么的装腔作势,贾宝玉就有多么的恣意妄为!看看这首西江月“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行为偏僻性乖张,哪管世人诽谤!”文人的聪明之处就是能够不露声色的明贬损、暗褒扬,这是文人的聪明之处,亦是可恨之处!读《红楼梦》的时候,我尝想,芹翁又何必如此推崇宝玉,为难贾政。 他们两父子不过是一枚硬币的正反两面,一面镜子的内外两人。当然,作为文学家,他可以有个立场。而作为咨询师,则需要保持中立的态度,不偏不倚,草莽固然难解风情,但是文人又何须嫌弃草莽。试想,一个终日无所事事的贾宝玉之类的人物,纵然才学过人,又怎可嘲笑一个养家糊口的人的终日劳作,就算是两人都有问题,也分个孰轻孰重,能够负担起生活的重担的人,更容易获得世人的理解和尊重。
无论在小说中,还是在现实中,这镜中的父子,近到可以几乎触摸到对方的手指,又一镜之隔,远如重山,不能够拥抱,温暖彼此。这种僵持会一直延续下去,一直到两人中的一个愿意做出改变,而首先伸出橄榄枝的那个人,则是有能力做出改变的人。这个人通常是那个愿意负担起生活重担的人,是愿意带领家庭向前走的人。 这个人通常是父亲! 圣经上有句话,"他爱得多,因此必受宽恕!",我对这句话的理解是,因他爱得多,所以他在爱中所犯的那些个错误,终将不会造成伤害。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