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闺蜜和我聊起她们部门新来的两个应届生,入职一个月,工作能力却有天壤之别,一个又快又好,一个又慢又差。他们各自的工作任务是这样安排的:
员工A:上午:任务1-任务2-任务3
下午:任务4-任务5-任务6
员工B:上午:任务1、任务2、任务3
下午:任务4、任务5、任务6
加班:工作收尾
员工A做完一项工作,再去做另外一项,下班前工作完成。
员工B同时做几项工作,临下班还没有完成,只能通过加班进行收尾。
员工A充分利用八小时之内高效工作,员工B通过加班才能赶上别人的步伐。
差别到底在哪?
员工A工作前已经对重要性和紧急程度进行排序,做任务1时,大脑中专注于思考怎样把任务1快速完成,其他任务都不会影响到任务1。在无干扰的前提下,他便会进入深度思考的状态。
而员工B则在做任务1时,同时考虑任务2和3该怎么做,大脑随时切换不同任务,如果出现卡顿还要中途休息,所以他一直停留在肤浅工作上。
深入思考与肤浅工作的结果,显而易见,就是极度专注与流于表面的差别。长期处于肤浅工作状态,疏远深度思考,个人技能很难有质的飞跃。
你对工作的专注度,正在极速拉大和别人未来的距离。
你的工作方式,将决定未来的前途。
02
我曾做培训学校学管师的工作,接触过一个想学总也学不好的姚同学。姚同学自高三下学期开始,每天下午六点上晚自习,有时顾不上回家吃饭,拿着饼夹菜到自习室,总是学到晚上十点才回去。她风里来雨里去,坚持一个月,成绩没有丝毫进步,反而在一点点退步。
我找到代课老师了解情况,老师反映上课提问都能答上来,但课下练习太少,到下节课再问又还给老师了。
后来我时常观察她,经过一段时间,我发现每次晚自习她除做题外,会时不时拿出零食咬上几口,或刷刷手机聊聊天,且频率很高。
原本不受打扰的整块时间,被零食、手机打得粉碎,学习变成见缝插针的事情,碎片化的时间如何才能进入深度思考?这份假努力怎么赢得了别人的真坚持?
学霸和一般同学的最大区别就在于学习效率的高低。有人说学霸之所以成为学霸,是因为把时间都花在你看不到的地方,可即使是大家看得见的地方,人家对于学习的专注也能甩你好几条街。
当别人在专注刷题,你在拼命刷朋友圈。你刷的不是朋友圈,而是宝贵的时间和未来。
03
卡尔·荣格,分析心理学的创始人,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思想家之一。他为职业生涯的发展,用石头在伯林根建起一座塔楼,以下是他的工作习惯:
早上7点起床,吃一顿丰盛的早餐,然后在私人办公室中度过两个小时不被人打扰的写作时间。下午,他通常会冥想或在周围的乡村长时间漫步。塔楼里没有电,因此日光暗去夜色朦胧之时,油灯为亮,壁炉送暖。荣格会在晚上10点上床休息。他说:“从一开始,我就感觉能够在这座塔楼里得到很好的休息和恢复。”
塔楼的生活使卡尔·荣格减少诊疗工作,抛开一切繁杂事务,投入更多时间和精力在心理学研究领域。20世纪20年代,卡尔·荣格对弗洛伊德的思想提出质疑,还创作出一系列有见地的文章和著作,进一步支持和发展分析心理学。
马克·吐温在纽约库阿里有一座农场小屋,《汤姆·索亚历险记》大部分内容都在那里完成,因为小屋距离主要房屋区太远,家人要吹号召唤他回家吃饭。
这不仅是一座与世隔绝的小屋,更是他们保持深度思考的绝佳场所,使他在无干扰的前提下专注工作。正因如此,他们的专注力达到极限,工作效率令人惊叹。
保持专注力,才是自我提升的不二法宝。
04
2016年,360手机用户调研中心发布了《智能手机依赖度调查报告》,报告显示:
手机使用时间:高达12.4%的人士每天使用手机时间超过6小时,属于重度依赖手机人士。而降低标准的中度使用者(每天使用2-5小时),占比达到57.1%。同时有近一半的人过半夜12点还放不下手机。
解锁屏幕次数:指的是输入密码进到手机桌面的状态,不包含只是点亮屏幕看看时间。数据显示,这个动作平均每天就要做122次。对于一般人来说,很难察觉已经解锁过多少次手机。而根据调查,有重度用户每天解锁屏幕高达850次,平均每小时35次。
手机已将我们牢牢封印,成为它的奴隶,时间堂而皇之被浪费。我们虽然明白那么多道理,却还是做不到专注。
《深度工作》一书给出定义:
深度工作(Deep Work):在无干扰的状态下专注进行职业活动,使个人的认知能力达到极限。这种努力能够创造新价值,提升技能,而且难以复制。
网络社交将有限的时间打得支离破碎,碎片化的短时专注难以进入深度工作状态,只能进行肤浅工作。
上班时,除工作必须的微信交流、邮件收发、办公采购之外,余下的思考时间有多少,是不是少到无暇思考。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个人技能却并没有随着阅历和经验的增多而水涨船高,年岁在长,腰围在涨,唯有能力保持高度稳定。
远离干扰,专注工作,个人认知才能进入深度思考。不管是学校还是职场,保持专注力都是提升个人战斗力的必备品。
你和优秀之间,只差专注力这一点。
【无戒90天第四期写作训练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