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到有一天,我穿过了人世的荒凉,看到了生而为人的悲伤,才猛然间醒悟:我也只不过是宛如人生般的活着。而真正的人生,却又在一个我触不可及的地方。
何为人生?有时候我也会简单地认为:人生就是一个人生着。可这是吗?当然,这或许不是,但这绝对是人生表象里的一种。一个人如果死了,人生对他(她)而言便是再也没有的事了;所以,“人生”有时候也可以简单地认为,它就是指一个人生着或是活着的一种表象。
遥望过去许多年,我不曾就人生的问题大做文章,更不曾深入地思考过它。直到而立之年的不请自来,父母的暮年垂首将至;恍然间我才意识到了人生。到底是“人,生”还是“人生”?我犹豫了好久。至于它的意义我更是无从谈起。好在,我曾读过一本胡适写的书,叫《人生有何意义》。书的开篇他就为我们陈述了一个问题——“像我这样养老婆,喂小孩子,就算做了一世的人吗?……”这是一个在经历过人生起起落落后的人,最后倚着灵魂发出的最深一问。很可惜,作者在文中没有给出详尽或是简略的答案,而是把这它放在了文章的最后,作为了文章的结尾。看过文章的片刻,我又仔细地回顾了一下文中那位陈述者所称述的一切,才明白他的一问究竟由何而来。于是我便也有了答案。
人活一世究竟要怎样?听从世人(家人)安排,娶妻生子?或是嫁人生子?即便明知是无力操弄的事却还要拼了命地去完成?还是独善其身活出最真实的自己?文中的那人深知自己无力娶妻,可最后还是按着母亲的意愿,世俗的观念,在他人的帮扶下勉强成了亲,然后又有孩子,先是一个,接着又是一个(饿死了),接着又是一个。面对这种无力改变的现状,他不得不向世人发问,“像我这样养老婆,喂小孩子,就算做了一世的人吗?……”
就在前几日,我在朋友圈看到了一位好友发的文字。她说,“是不是每个人都没有变成小时候想要成为的那个大人?!真遗憾。”我给她留言说,“不遗憾,至少你还记得你小时候想要成为的那个大人。不像更多的人,长着长着就忘了,从而活成了别人的样子。”看过她的文字,我最先想到了我自己。我似乎从来就没有想要成为的那个大人。与那些被遗忘或是已成为“那个大人”的人相较,我是不幸的,却又是万幸的。因为没有了他人的影子,从而使我更好地活出了我“自以为是”的样子。
记得,在上小学、初中,乃至高中时,总也有人或老师在问,“你们长大以后要成为什么样的人啊?想要做什么呀?”这时,班级里的所有人都在说着或是想着自己想要成为的那个人或是要做的那件事,只有我只是木讷的坐在那里一动不动,宛若木鸡;因为我的脑海里从未有过这样或那样的一个人和事。或者说,那时的我只想成为我自己,而不是其他。
胡适就曾说,“总之,生命本没有意义,你要能给它什么意义,它就有什么意义。与其终日冥想人生有何意义,不如试用此生做点有意义的事……”
直面胡适这段有关人生意义的释义,我虽没有大彻大悟般的感受,但也小受启发。我想人生的意义就在于它的无意义吧,就好似佛家讲说的“空”。佛家说,“万物皆空”,可我们世人却在不遗余力地追求着“万物皆实”。
联想到在我最近才读完的《安娜·卡列尼娜》,我突然对主人公安娜的看法出现了不确定,因为我不知道该怎样去评述她才算是正确或是公平。首先,她是一位有夫之妇,但她并不爱他。其次,她还有一个儿子,她很爱他,视他为生命般的存在。最后,她遇到了自己的爱情,并为之放弃她所能放弃的一切。
虽说,这样的桥段在我们当下的社会中屡见不鲜,但在当时的那个年代背景下却是极不寻常的存在。她从一个贵妇人沦落为一名情妇,在明知无法成婚的情况下还是义无反顾地为她爱的人生下一子。即便如此,她还是没能掌控好自己命运的走向,还是没能很好地握住自己想要拥有的爱情,于是她选择了让一切都归零。不得不说,她是一位勇敢的人,同时又是一个孤独的人。她敢于打破世俗赋予她的一切,敢于尝试命运的多变,敢于说出自己的爱与不爱,但她却又不敢和别人分享她孤独的心境。
这或许就是人生吧,无论你怎么去追求,怎么去放纵,你的内心里总有一块是空白的,是无法填补的,是无法掩埋的,更是无力且又无法改变的。即便是最后的自我了了。
相对于安娜的勇于活在当下,我是一个不敢太活在当下的人。因为供我思考的人生世事实在太多太多了。人一旦到了或是过了三十岁,你就会发现很多原本不是事的事也都变成了事,有时还是迫在眉睫的存在。遥想我曾拥有过的三十年,我只觉得那才是我真正的活着,而现在不过是在踏着别人曾走过的老路,自己又亦步亦趋地蹒跚学步般地跟着走。
或许再过多年,我也会从灵魂深处发出最深地一问:我这算是做了一世的人吗?我一边不断地回指着曾走过的所有路,一边又无奈地问着自己,心中却没有一个让自己觉得是的答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