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觉得自己到了30岁就应该功成名就,但是还是啥都没有。”她说。
【一】
“我到了,先自己逛一逛。”
我刚到家看到她的微信,比约定时间早40分钟时,心里是崩溃的。
我在滴滴车上,对着手机放空收到她的信息,
“我在胡桃里门口的钢琴练会儿琴。”
我们很早前在同一个KOL通告群,我看她有去过南极的笔记,就主动加了她微信。后来越聊越投机,后来她说恰好路过山东,如果我有空可以打个拐在,我们见面。
她今年刚30,看待很多事情都能以5年甚至10年的眼光去观察。
我最感恩自己的一点就是喜欢听故事,并且有同理心,可以吸取到一些自己从未体验过的经验。
但当我看见小小的她戴着鸭舌帽弹琴的背影时,就知道这个人和年龄没有关系了。
她在等我的过程中,直接在大众点评上团了涮锅店的代金券,带我上了四楼(完美解决了我接待恐惧症的焦虑)
我们从昨天下午6点见面到晚上11:00,今天上午11:30见面到下午4:00,吃了两顿饭,喝了一顿酒,期间所有的时间全部在聊天。
准确的说,是我听她讲。
【二】
当晚的主题是——分享“人”。
她先问我个人标志是什么,怎么去的韩国,后来参加了什么活动,结识了怎样的“网红”和自媒体人,她北京孩子,在加拿大留学4年,换过很多工作,但是生性爱折腾,30岁,自称“一事无成”。
人生有些经历真得回头看才觉得有意义,她总结自己。
聊到感情问题,我说自己遇到的一个男生,很难相信他会这么闭塞。他懒得做任何事,且让它变得有趣。她说“你们不是一种人啊”。
“当你想了解一个人,用力去逼迫探索,他就不是他了,你也不是你。不要滥用好奇心。就算你有朝一日跟这样的人在一起,他为了你可以去改变,去旅行,去不断的有突破让生活有新鲜感。是他会很累,三观不同。特累。”
有的人,会因为一个共同的想法从北京来到山东来跟我聊10个小时;有的人,却因为没有跟你长久的认识,而拒绝相信这个世界上真的有你的存在。
没有对错和好坏,只是不一样的人。
“虽然我挺喜欢这个时代,但是当代年轻人对美的过度执着和对消费的需求让我很不喜欢。”她笑着抬了抬帽檐,“在你眼里可能很羡慕我这种自由的生活,但我最近失眠,压力很大,在威海过了三个月孤家寡人的日子,想写本书,结果P也写不出来。”
【三】
吃完饭后我们去了胡桃里,她一进门闻到了烟味,问服务员“你们这里没有无烟区吗?”
服务员说没有,她很好奇的说“这违反国家规定啊,6月起国家规定所有室内都禁烟啊。”服务员愣了,看看我,说就是没有。
她也不生气,回头看我说“那咱俩去二楼吧,好一点。”
在点了两杯鸡尾酒后,她开始跟我讲这些年旅行的经历,27个国家,全国各个省她都去过。其中我最感兴趣的是南极,问她是不是觉得很震撼,她想想,说“没有。”
“真的没有,一开始看企鹅会觉得很惊奇。但是后来哪里都是企鹅时,也就没什么了。我同行一船有一对夫妇,去过30多个国家,我也问有没有印象很深刻的地方,他们说——没有。”
“其实人们总觉得困难是逐渐克服的,一次次突破困难后,觉得困难也就没什么了不起的了。同理,快乐也是。30岁,已经没有什么能让我特别快乐了。”
我说我也是,总是在极致快乐的瞬间突然跳脱出来,像个旁观者一样观察思考,问自己,我在干什么?像一个目击者,witness,而不是参与者。“我觉得自己永远不会快乐。”酒精对我已经起作用了,她说“所以快乐是一种能力。”
“旅行重要的是社会现象的挖掘和文化体验,我去印度时就思考,为什么一个有宗教的民族,还是会如此混乱?人们随意睡在厕所旁,生活质量差,不快乐。所以我觉得宗教不能解决所有问题。”
“去尼泊尔,看见有个市民坐在路边茫然然望天。无计可施的绝望。我想家园你可以重建啊,你可以去改变环境啊,他不,就这样坐在路边抱怨这个世界。”
“新西兰的人民对自然的敬重真是了不起。”
“去山区看望留守儿童,食不果腹的日子里,在红旗下大声唱国歌。真的会被那种艰苦下的真诚感动,觉得自己的不快乐都是矫情。”
“所以说旅行的意义真的不是各种吃和打卡网红店。要让没机会看见的人通过你,看见这个世界。”
这也是她今后的目标之一。
【四】
第二天中午我们去吃的韩餐,她说自己的一个摄影师朋友通过一个匿名社交APP找到了首尔学生地接。
“可能?这种事情??”
“当然了。社交APP的意义不就是链接吗?人们在通过爱好,性格,逐渐联系到同类。”
说起自媒体,她分享了很多自己关注的案例,我说爆文没有教育意义,她说“你要思考,它为什么会有流量。看数据判断流量是否真实,然后看内容思考什么人会喜欢看呢?其实大同小异。”
我说你想传播什么?
她说“思考和社会问题。要有意义的东西,所以形式和内容很重要,要让人能有看的欲望。”
“任何事都是厚积薄发,一夜成功是奇迹,奇迹就是不可复制的。刚刚跟你说的那些人,都有自己的特色和持续内容输出。冲着名利去会被风吹得七零八碎,有真东西,才能乘风而起。特累。”
她的学习能力真的惊人,两天分享给我3本书,2门网课,多个课程,自己天天用碎片时间学习。可能也与性格有关。
哦对了,她有社交恐惧症,跟我一样。虽然姿态大方,随和,独立,但常常喜欢一个人读书,独处。
也对,社交恐惧症患者的最大特征恰恰就是独立。
【五】
最后送走她时,她突然说:“你有没有觉得我俩其实都挺冷漠的一人儿,你之前说的目击者,跳脱出来观察人,其实也是挺冷漠的。”
我说这只是不快乐,我还蛮感性的,喜怒无常。
她点点头,最后说,她想明白了,一开始总觉得功成名就后才有资格写书,记录自己的生活和思考感悟。但是现在突然觉得,生活就是过程,有人愿意看到细节和故事,我是怎么成功,怎么迷茫,怎么失败的。
生活的过程本身就值得记录。
网友评论